从当今做官的学问看为何好官难产
时间:2012-12-17 21:31来源: 作者:东湖少主 点击:
次
中国历来都不缺少什么《经》,也不缺少什么《学》,唯独缺少制度和监督。而事实往往却是,对做官的学问研究得越多,执行制度的力度就会越小,为民做主的好官当然也就乏善可陈了。
中国人热当官,这是不争的事实。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前赴后继,削尖了脑袋也要走这条阳关大道。
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官场总是显得炙手可热,以至于到了奋不顾身的地步。我想除了来自传统观念上的“学而优则仕”之外,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环境有着很大关系。
按说,这本也无可厚非。人生在世,总是要干点什么的。做官,作为一种职业,同样不失为出世之道。更何况,古人历来就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说法。学了一身本事,一味埋没山林倒也可惜。问题在于,人一旦涉足官场,就会面对许多的花花绿绿。在这个“大染缸”里,品行端庄、意志坚定的人尚且难以把握,更何况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呢!
故而,古往今来,凡欲求富贵显达者,稍有不慎就会身陷其中。
可见当官,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就能当得了的。这里面有学问,学好了可能会一帆风顺,仕途通达。学不好,自然就会处处碰壁,很难做得下去。因此,中国的官场哲学又是最为丰富的。古人有智慧,又善于总结,写了很多供人学习和借鉴的书籍,像《反经》、《官经》、《挺经》之类的。书都是好书,出发点也不错。但从来官场的大环境决定了,很多人学的并不是如何济世安民,造福一方,而是自身官场政治上的进退和保全。
社会发展到今天,为官之道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诸如《推经》、《拖经》之类的也就一再浮出水面,出现于公众视野。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提法。无非就是借鉴古人经验,对当今官场现状的另一种审视。很显然,这两门新的学问(甚至更多),在我们的某些部门和某些官员身上已经运用得相当自如了。这里所说的“推”,实际上就是推脱、推卸。只要对己不利,一般都可用之。此法看似简单,但只要操作得当,却也是极具神效。“拖”,当然就是拖延、延宕,这是在“推”不出去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另一种不错的办法。
其实,大凡在官场上混的熟稔的都知道,有些事是不能着急的,也是不能凭感情意气用事的。要缓办,不要急办。“拖”,只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最后好作出有利于己的权衡决断。写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民国时期有个叫李宗吾的,嬉笑怒骂地写了一本《厚黑学》的书。在当时,这本书只是作为一种谴责手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和鞭笞官场黑暗。而到了今天,《厚黑学》却成了某些官场人物奉之为游走上下的哲学宝典。
一个时代,崇尚什么样的处世哲学,研究的什么学问,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道德水准和发展方向。
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个戏剧电影叫《七品芝麻官》的。电影里面的县官唐成有一句名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儿时的记忆总是深刻的,也是率真的。当看到唐成不畏权贵,坚持公正执法的时候,不仅为这个正直的县令拍手叫好,同时也着实替这个“小人物”捏了一把汗。无独有偶,还有一个戏剧电影叫做《徐九经升官记》的,也是为了替老百姓撑一把腰,经历了反反复复的痛苦与煎熬。
当然,两出戏剧电影都是以圆满的结局而告终。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但后来仔细琢磨,却为剧中人物将来的仕途命运产生了太多的担心和疑问——这样的好官究竟能走到几时?
一以贯之的剧情表达,道出了老百姓的强烈愿望。唐成和徐九经,虽然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好官,但两人分明就不懂所谓的官场哲学,他们那种不屈服于权贵的劲头都是骨子里带出来的。在他们眼中,只有是非曲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是台词里反复出现的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理很简单,甚至是一根筋。这样的好官没有多少“官”念,让咱干就好好干,不让干就走人。故而,这类干部很受老百姓欢迎。但能否继续干下去、干到底,却往往取决于命运的安排。
不难看出,两出戏剧,虽然都是前悲后喜,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试想,如果不是遇到上级部门检查这起案子;如果上面派下来的官员也是官官相护;如果不是这些奸臣最后事情败露,两个好官还能为民做得了主吗?很显然,这两人的为官之道完全凭的是道德良心。但要在熟谙官场哲学的人面前,终究不是对手。
中国历来都不缺少什么《经》,也不缺少什么《学》,唯独缺少制度和监督。而事实往往却是,对做官的学问研究得越多,执行制度的力度就会越小,为民做主的好官当然也就乏善可陈了。
2012年3月10日写
2012年12月16日再改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