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大举回流”真能改变中国吗?
时间:2012-08-23 19:12来源: 作者:何三畏 点击:
次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留学改变中国。以前的中国,确实是被留学改变过。大学一百五十年前吧,清政府发愤图强,官费送了一批十岁左右的孩子去美国,准备师夷之所长,以便有一天可以制夷。跟今天的幼童留学不一样的是,那时可是经过考试,而且不搞假,
我的朋友的孩子,朱铁果同学,年方十七,中学毕业,昨天离开父母,去美国留学,晚上从重庆飞多哈,今天转道去美国,此刻,飞机应该还在天空飞翔。
我很想去机场送他,我想以长辈的身份,见证一个青年走出他注定很重要的人生第一步。而且我正在重庆。但不巧的是,我跟律师浦志强在一起(他为被劳教人员做法律援助),我家乡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律师,还是广安义工的领头人),刚好也来重庆,后者听说佩服的老浦在这里,要请老浦吃饭,他们不认识,我得介绍他们走到一起。这就耽误了。
没有能够送一位下一代启程留学,我今天上午一直想到这事,仿佛缺席了一个重要仪式。下一代的人生启程了。看着一寸寸长高的孩子,前途正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这对上一代是怎样一种提示。
在我们的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要不正在美国读书,就是准备去美国读书。当然,我的朋友的孩子,不会有一位亲人正在祖国因腐败案受审,遭受致命指控;或者他爹同样官做的很大,却正如日中天,春风得意,看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受审;或者他爹是一个小官,但家财却同样不敢公开的那种。我当然没有那样的朋友。我的朋友,如果经济状况好一些,却是没有原罪的。
中国孩子通过各种渠道去国外读书,不知道总数有多少,相信应该近百万了吧。也不知道,贵族子弟所占人数更多,还是一般中产阶级。但有一点是比较明显的,贵族因为更有钱,一般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往国外了,而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如丘吉尔上过的英国公学,还会带上双语保姆。进大学,则不是牛津,就是哈佛,而且选择人文社科,便于将来管理社会,执掌政权的专业(看来,将来的中国,再也不会是工科生治国了)。
中国中产阶级的子弟去国外留学,也有对应的两个特点,一是一般要在国内读大学(中学毕业出国的比较少),把学业学到名列前茅,才去国外深造,专业多半是选择工程技术类,如果读社科,也就集中选择经济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将来如果回国,正好服务红五代的国家。
在阶级分析以外,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是中华子弟,重要的是,他们都在接受跟上一代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训练。尤其是小学中学就去西方的孩子,意味着更大可能的全盘西化。
当然,国内获得的基因,特别是家庭背景,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甚至也是关键的。就看另外一些专制国家的例子吧,许多专制首脑把儿女送到英美国家去接受教育,可是,他们回国后,还是沿着父亲的道路奋勇前进。在中国,受西方教育的红色后代还没有回来,但可以参照的是,一些干部苗子,由财政款送出去留学的,回来反而比国内的土干部更会收拾百姓,组建城管武装部更有方。安利出资每年送几十个年轻干部去美国学习,我也敢为他们打包票,他们回来会是非常可靠的干部。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留学改变中国。以前的中国,确实是被留学改变过。大学一百五十年前吧,清政府发愤图强,官费送了一批十岁左右的孩子去美国,准备师夷之所长,以便有一天可以制夷。跟今天的幼童留学不一样的是,那时可是经过考试,而且不搞假,里面没有塞进充数的官家子弟。还有一点,这些孩子虽然实际在美时间不长,但多数都学有所长,后来对改变中国有了不起的贡献。今天这一批由贵族家庭“私费”送出去留学的孩子,将来如何改变中国,还要等待时间来回答。
再一批在动荡年代为中国发挥了“正能量”的,是庚款那一批。他们后来多半成为民国政府的高干,或者是著名学者教授。那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记得,胡适虽然箱子里压着清政府官费制作的西服,但头上的辫子却没有剪去,到了美国,才剪掉寄给母亲收藏。这真是一个符号性的细节。那一代留学英美的学生,后来基本上都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成为救亡图存的火种。
二十年代,另一股留学潮是奔向法国的。他们叫“勤工俭学”(还是五笔词组呢)。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他们实际上完全的投身推翻国内政府的革命活动中,一不勤,二不工(不到工厂注册,注册了也没有上班),三不俭(没收入,等着用革命资金),四不学(没有到大学注册)。但他们倒是对改变中国起了更大的作用。
留学改变中国,这话真的。他们不会都回来,但贵族子弟一定会回来继承家族利益。平民子弟也不一定会回来,但回来不回来,都会影响中国。中国社会的转型到了最后的关键时期。这一波留学潮会给中国带来什么?以前,无论是教会还是留学,都给了中国转型的良机,机会是不是还在那里等我们?2012-8-16上午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