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受影响最大的是农业
时间:2011-12-14 17:31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郑风田 点击:
次
在加入WTO之前,我国不少农产品还是贸易顺差,比如玉米、大米,而现在基本上都变成进口了,而且进口的压力愈来愈大。今年猪肉价格狂涨,玉米与猪肉等进口量激增。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已从2001年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719亿美元,年均增幅22.2%。WTO之前我国农
入世十年,我国开放的大豆产业基本上沦陷,而在取消农业税、增加对农民补贴、加强对农业投入等背景下,我国的小麦、大米、玉米等主粮产业才勉强保住95%的自给率。但后十年如果想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压力巨大,如果对农投入、补贴等不大幅度增加,主粮产业退早跌入大豆的命运。
入世之前,当时对于农业状况有着普遍的担心。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从粮食生产的主体来看,我国基本上是小农户,而国际粮食市场基本上是以美、加、澳大利亚等国为主的大农场,规模如同为小木船对抗航空母舰;从组织程度来讲,我国是2亿多小农户,分散经营,缺乏组织,一盘散沙,而国际市场的大农场们往往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联合起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从贸易主体来看,我国过去粮食进出口是中粮一家垄断,其他后来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时间短而竞争力弱,而国际粮食市场基本上被四大粮商垄断,中国企业没有任何定价权与谈判力;从农业支持力度来看,美欧农场主都得到政府的大量补贴,而我国当时农民不但没有得到政府任何补贴,而且还需要每年交纳数千亿的农业税及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入世之后不对农业采取支持政策,我国的农业产业一定会被冲垮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我国的农业在当时一点优势也没有,与粮食相比,养殖、蔬菜等经济作物还是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的。粮食种植基本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反倒是劣势太大。因为粮食作物属于土地约束型产业,每亩的粮食产量有限,主要是靠面积扩大来提高总产,而经济作物,包括养殖、蔬菜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而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相比,一个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农民的工资较低,养殖与蔬菜相对来讲与国际同类产品有价格优势。
过去有不少专家设想,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农业应该提倡两个市场,既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兼得,可以搞大进大出,也就是说用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养殖、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来换取外汇,进口我国没有优势的粮食作物。实际的结果发现这个设想落空了。主要是外国的便宜粮食好进来,但我国便宜的养殖、蔬菜产品出不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出现不少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对这种疑虑也推波助澜,使我国的养殖、蔬菜出口难以大幅度提高。而WTO对涉及到动植物检疫有特殊条款,此条款被许多发达国家作为借口来限制我国的产品进口。近十年来WTO的农业谈判也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入世十年之后看,过去的担心还真的出现了,大豆产业放开后基本沦陷,国际大农场生产的洋大豆由于规模大成本低,很快占领我国市场。我国的大豆主要产地集中在黑龙江,而黑龙江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但面对国际农场的规模,只能属小儿科。在这种状态下,在黑龙江的调研中发现,当地农民最好耕地是种植大米,差一点的地种植玉米,最差的地,种不了大米与玉米的土地,才会种植大豆。目前我国的大豆已近80%以上来自国际进口,国际食用油波动,国内也要紧跟着打喷涕。因为大豆的定价权在美、巴西、阿根廷等国手里。
在加入WTO之前,我国不少农产品还是贸易顺差,比如玉米、大米,而现在基本上都变成进口了,而且进口的压力愈来愈大。今年猪肉价格狂涨,玉米与猪肉等进口量激增。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已从2001年1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719亿美元,年均增幅22.2%。WTO之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顺差,但加入之后仅4年,我国就开始出现农业贸易逆差,以后是连续8年逆差,2010年达230.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7倍。
十年后对我国的农业入世作个总结,就是经验与教训都有,经验就是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把农民组织起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而教训就是关键性产业必须设立产业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扶持支持。否则,如果粮食产业都以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国内定价的基准,我国的粮食产业会很快跨掉。国内粮价定价不能参加国际市场,而应该参考与我国同属小农户的日、韩粮食产品定价。从国内背景下,新工农剪刀差,也既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收入、打工与种粮的收入、农资涨价与粮价的收入等愈拉愈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粮食产业不能进一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后十年沦陷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来源:郑风田的新浪博客)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