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改》让我们走进大清朝“改革总设计师”恭亲王
时间:2013-02-22 18:35来源: 作者:杨津涛 点击:
次
从2009年开始,雪珥着手写作中国近代改革史系列,本书即是其中一本。一个多世纪前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曾国藩、投降卖国的李鸿章、顽固势力领袖慈禧,这些年都已经被一一地拨乱反正,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唯一被遗漏的人就是恭亲王
从2009年开始,雪珥着手写作“中国近代改革史”系列,本书即是其中一本。一个多世纪前“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曾国藩、“投降”“卖国”的李鸿章、“顽固势力”领袖慈禧,这些年都已经被一一地“拨乱反正”,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目。唯一被遗漏的人就是恭亲王奕?,而这位绰号“鬼子六”的大清王爷,在雪珥看来,正是主持晚清改革大局的“总设计师”。如果没有他在帝都极力推进,也就不会有曾、左、李们的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了。
雪珥从道光帝六弟奕?与慈安、慈禧两位嫂子联手,扳倒辅政的“八人帮”写起,他们扫除政敌,建立了“叔嫂共和”的“一国两制”——太后的“垂帘听政”与奕?的“亲王辅政”两种制度并存。在权力重组后,新的大清中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英法媾和,以恭亲王为代表,签订了《北京条约》。英军司令对这位青年的亲王的印象是“谦谦君子”,当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位清廷使者会成为后来的主政者。
劫掠了圆明园的两个强盗终于被打发走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应运而生了。这个机构原本只是大清朝的外交部,但后来“洋务”的内容越来越多,如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中列举的“商务、教务同归办理;海关、轮船、火器、学堂以及铁路、电线、矿务、海军等,凡与西洋有关的新政,亦无不由其筹划主持。”在这种情况下,主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就是名副其实的“总理”了。
在慈安太后暴死前,恭亲王一度掌握着中央的实权,但要在古老的朝廷上推行改革,也是千难万难。在《帝国政改》这本书中,雪珥以现代语言还原了恭亲王在其中的努力,从开展对外交往,到与保守派激辩朝堂。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黑猫白猫论”,还是“稳定压倒一切”都被雪珥用在了书里,古今比对不言自明。
雪珥偏爱这位“绝版恭亲王”,但也敏锐地发现了他身上的“老二性格”——为女主人兢兢业业地管理帝国。作者在《帝国政改》中展现的这种不同于专业学者的视角,大约源于两点,一是作者先在政府任职,后又下海经商的丰富阅历,这使其在书写政商人物时,多了几分切身的体悟;身在澳大利亚的雪珥,在行文中大量援引上世纪末《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西方媒体对晚清中国的实时报道,以及当时在华外交官、传教士的记录。旁观者固然未必清,但是他们眼中的晚清中国,肯定不同于国人自己的观察,看一看这些洋人对大清朝廷雾里看花,何尝没有借鉴意义。
在书中雪珥还纠正了不少对历史习以为常的误读,比如恭亲王的兄弟醇亲王奕譞并不仅仅有“窝囊”的表征,更有“绵里藏针”的招数。他在乃兄恭亲王之后主政,继续推行着改革政策。而慈禧身上的“大罪”——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导致甲午海战大败,也被雪珥指出了其不实之处。其实所谓“海军军费”只是慈禧用来让大臣们解囊的一个借口,这笔钱本来就不是财政预算,而是太后私房。
书中有的纠正很好,有些则似乎不妥。为了突显恭亲王推动改革的努力,雪珥无意中贬低了康梁及戊戌变法。在这本《帝国政改》中,作者站恭亲王“实干家”的立场上,视康有为是“玩嘴上虚功夫”的人。不错,如光绪帝对康有为的垂青、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都被证明有虚构的成分,而所谓衣带诏更是子虚乌有,但这些似都不成为否定他们的理由。萧公权先生的《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以公允著称,他在没有回避康有为诸多缺点的同时,从整体上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位热情的爱国改革家。
其实说起来,恭亲王主持的改革都还谈不上是“政改”——政治体制改革,他在发展新科技之余,也仅仅是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康有为、梁启超师徒虽只是书生,缺少政治家的眼光与能力,在百日维新期间也没什么实在的建树,但他们毕竟第一次在中国政坛打出了开国会的旗号。真正付之行动的“帝国政改”,在恭亲王死后三年开启了,那就是被后世称为“清末新政”的大改革。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