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其实是对网络道德绑架的一次全面否定
时间:2012-10-11 15:11
来源:
作者:风行天下
点击:次
《搜索》里陈若兮以记者的职业敏感捕捉新闻,为公众传递带有谴责性的舆论导向,一次报道产生的争论直接带动大批网友谩骂并人肉“道德败坏”的叶蓝秋。陈若兮与网友占据了法律法官和道德法官的双重身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超越了道德谴责的界限,游走在侵
陈凯歌最新电影同名原著小说《搜索》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将在《搜索》电影7月6日上映之前,提前和读者见面。
小说作者文雨被誉为“中国社会派小说第一人”。她表示,《搜索》以自己“潜伏”网络社区多年所见所感写成,以 独有的前瞻性眼光深度剖析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病症,直击人肉搜索、道德绑架、网络暴力等社会热点问题。
《搜索》于2007年初次发表在“晋江文学城”上,可谓一部真正的应网络而生的预言之作。以对社会问题的高度准确预判,得到鲁迅文学奖垂青,成为唯一一部入选此奖项的网络作品。
作品风格一贯冷峻锐利的文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社会发展的今天,个人意愿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极端的情绪和盲目的谣言成为网络社会的常态。所谓网络水军挟道德,民意之名攻击一切可能出现的异见,真相,道德,良知等等正能量常常受到质疑和嘲笑。
道德绑架源自多元化现状
《搜索》开篇围绕一次由未让座引发的道德批判展开。刚刚查出绝症并且被保险公司拒绝的白领叶蓝秋拒绝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争执中,记者陈若兮偷拍下了叶蓝秋的样貌。叶蓝秋的“劣行”被搬上电视新闻,同时陈若兮在网络大肆渲染,使叶蓝秋成为了“道德败坏”、“破坏他人婚姻”的反面红人被网民声讨。在人肉搜索的威力下,网民们蹲守在叶蓝秋家门口扬言要“为民除害”。最终网民目睹叶蓝秋悲剧发生,真相大白过后陈若兮却成为网络舆论下一个声讨对象。
文雨在《搜索》中用带有预判现实色彩的笔触描绘了这出浮躁荒唐的道德绑架悲剧。究其衍生原因,文雨认为这是网络时代中国复杂多元现状的具体反映。“让座”、“小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话题,“偷拍”、“人肉搜索”代表着现今科技手段泛滥,好奇之心人人有之,也就导致了隐私之权人人无之。“上网发帖”意味着网络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而当这些敏感元素与社会群体关系结合,道德绑架也开始显示它的杀伤力。
预判社会现实,剖析道德绑架
《搜索》里陈若兮以记者的职业敏感捕捉新闻,为公众传递带有谴责性的舆论导向,一次报道产生的争论直接带动大批网友谩骂并人肉“道德败坏”的叶蓝秋。陈若兮与网友占据了法律法官和道德法官的双重身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超越了道德谴责的界限,游走在侵犯他人隐私的法律边缘。
从陈若兮“打算把这个新闻作头条,好好地造一把势”的时候,其实就已是网络暴力的延伸;而小说中视叶蓝秋为自己婚姻“第三者”的莫小渝趁机发帖控诉叶蓝秋的行为,则反映了当下社会一部分受挫人群在虚拟网络扮演正义使者发泄私欲的现象;至于《搜索》中出现的疯狂网友群体,不仅折射了当下盲目浮躁的网络民意,更是网络话语权膨胀心态的现实凸现。
文雨在网络暴力尚未大规模爆发的2007年就已在《搜索》中提出了这些今日仍显尖锐的社会问题。至于《搜索》中提出的道德绑架与网络暴力难题留给谁去解决?或许文雨的话可以解答:法律的意义在前瞻性。
《搜索》对道德绑架说不
《搜索》虽是一部立足于都市情感话题的“假”故事,却预言般的囊括了无数社会真现实。从温州动车事件中称“事故属正常现象”而遭“批斗”的 陆天明,到佛山小悦悦事件中发出“不能只谴责路人”声音的公知,再到历次天灾面前为“捐多了不好,捐少了也不好”而发愁的名人,道德绑架已蔓延至网络根部,网络民意通过其强大的人肉搜索,已将触须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网络暴力的冲击已使“让座”等观念在社会上越发呈现出病态的一面,文雨用一部《搜索》向我们提出社会是否需要这种反文明思维的道德绑架?显然,文雨在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个体道德观念的觉醒与进步,人性本善的质朴回归。
或者这也正是《搜索》最深刻的现实意义,且与小说作者文雨的创作初衷相吻合:“网络的影响扩大至今,网民群体的情绪越来越容易激化,我们需要热血,但不能被热血冲昏理智。慎重选择立场,对异见采取基本的尊重,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相信,不轻易以道德的名义给他人贴上善或恶的标签,应该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谨记的。”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