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城哲思录》:给人心里一个照耀
时间:2012-09-27 12:44来源: 作者:何崇吉 点击:
次
顾城谈中西文化,谈传统,都是从其读书来。顾城曾在访谈里自称“我读的书非常少”。好像最近被质疑的韩寒也说过这种话。信不得的。其实顾城自小就是书虫,十二三岁在阁楼读的各种书已非常吓人。因此后来谈水浒谈红楼都是信手拈来。他说“沈从文的小说怎么看
理解诗人,难;理解顾城,尤其难。想必上了年纪的文青,一定还会记起当年闻听顾城杀妻自杀时的那份错愕感。今天,我们不管用何种原因解释,他的杀妻总是不对的,为之辩护更是没有必要。
最近重庆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顾城哲思录》,内容为“断章体”,编选者自称是最好地呈现了顾城晚年见于谈话、访谈、演讲中的精彩文字。顾城的文字之好是没得说的,放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但是这样一位杀妻并自杀、多少有些怪的诗人,其哲思是不是有些可疑呢?它能对现在的我们有何启示呢?
这本书,分为六辑,分别为人生、诗、中西、生活、传统、读书。
诗是顾城的本行,用杜甫的话说,“诗是吾家事”,其中精彩自不待言。“写诗就是一个赤子之心。”“给有磁力的字以自由,让它们自行组合。”“有时字,像被水推动的石子。”不是写字入魔者体会不到这种奇妙的境界。
顾城谈中西文化,谈传统,都是从其读书来。顾城曾在访谈里自称“我读的书非常少”。好像最近被质疑的韩寒也说过这种话。信不得的。其实顾城自小就是书虫,十二三岁在阁楼读的各种书已非常吓人。因此后来谈水浒谈红楼都是信手拈来。他说“沈从文的小说怎么看怎么顺”。他喜欢安徒生童话,还喜欢昆虫,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入迷。于古典诗词,也是熟极而流,并视同己出。而佛禅与道的观念,几乎构成其思想的底子,他“喜欢《庄子》的气度,《三国》的恢宏无情,《红楼梦》中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
顾城去国之后,在西方生活并不如意,他本质是一个中国人,对西方的物质文明充满怀疑。“一个人取得食物的能力,同生命的真意有什么关系呢?”“西方的东西吧,有的特别感人,也挺震动人的。但是它闹到最后呢,不是往这边儿有点儿作态,就是往那边儿有点儿作态。”“而在哲学感受上,西方的道理从来也没有替代中国人的法则。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法则合乎中国人的性情,并且在哲学的彻底性上超过西方。”这样的观念与流亡日本的胡兰成几乎如出一辙呢。耽迷于中国文化的人,不管经历背景如何,观念却不可思议地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吧。
从已有的资料和口述看,顾城之死与一个叫英儿的女人大有关系。《顾城哲思录》里有一句话可视作理解顾城一生的关键。第十八页:“看着那堆尘土的生活——我知道我什么也不要。”
却说顾城与其妻子谢烨原本十分恩爱,但是有一天一个叫英儿的仰慕者闯入了他们的生活。《顾城哲思录》第一百二十三页选了顾城致英儿的一封信。这封信现在读来十分悲苦无奈:“英儿,你知道你做了什么,你让魔鬼走进了我的心。……对于你来说,有你喜欢的东西,它和世界联系着,时尚的家具、衣服、谈吐,我们一起嘲笑过它们,嘲笑过那个布尔乔亚的世界,他们游手好闲,在咖啡馆坐坐,在街上走走,喝日本米酒时,也谈谈东方哲学……可是最终,你还是去了那里。你真的要那个吗?”
故事的结局是这个叫英儿的女人为了护照嫁给了一个德国人。而顾城则与妻子在猜疑与矛盾中激化升级最终酿成悲剧。这有点像狗血电视剧剧情,然而实实在在发生在顾城身上。编选者毫不迟疑地在这本命名为“哲思录”的书里选了这封书信,其实别具匠心。且看顾城说的“你喜欢的东西,它和世界联系着”,什么意思呢?顾城想给英儿的是“很久很久的石头”“劈好的木材”。这些代表的是超出尘世的自然之物和简朴的劳动生活。然而,这不是英儿想要的。顾城在这里就像如今我们嘲笑的屌丝心态暴露无疑。
是的,顾城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他要的不是尘土的生活。他的哲思完全一派超世出尘之想,可比之古时的庄子李贺。清凉世界,平静生活,是顾城一生所求,虽然他最终也未能实现。然而正如顾城所说:“理想就是理想,实现就是实现;理想没有实现或是根本不能实现,它作为理想的性质并不会变,也就是说理想中不必包含可实现性。”“它的意义就在于画饼充饥,给人心里一个照耀。”
这本顾城的哲思录也一样,它的意义就在于给人心里一个照耀。
(《顾城哲思录》,顾城著,胡少卿编选,顾乡校阅,重庆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