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西岭雪的《黛玉传》,我不由得再次对女性的文学才华刮目相看。
作为故事当然好看。但我以为,作者的文学才华在这里并不主要表现在对故事的巧妙设计,而更在于对文体的苦心经营。世间不缺少好的故事或编故事的高手,而缺乏好的文体或文体考究的 。尤其当下,人们大多急于表达即追求表达的量,而往往忽视如何表达即疏于表达的质。或者说编了故事忘了语言。殊不知语言更重要。因为文学终究是语言的艺术,这也是 和说书人的一个根本差异。日本的村上春树就特别看重文体,他断言文体就是一切,有文体才有故事。甚至愤愤不平:“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轻视文体。”
也许长期搞翻译尤其翻译村上的关系,我对文体也较敏感——相比之下,“文体就是一切”更适合说翻译——哪怕内容再充实故事再有趣,而若文体或语言不好,就很难让我读下去。而西岭雪的《黛玉传》不但读下去了,而且读得很舒服,就好像眼前不断出现玉石之黛玉莹洁柔润的光泽,案前闪出“窗含西岭千秋雪”澄澈悠远的景观。
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主要来自文体的节奏感或音乐性。作者显然有不错的古文功底和出色的语言感觉。遣词造句,讲究平仄、对仗,流丽婉转,腾挪有致,而且文采斐然。读之可以得到一种任何影视和电脑界面都不能取代的文字特有的美妙享受。这就是文体的力量。因我偏爱写景的句子,举其两例:“山石环抱,别有洞天。岸上花木葱茏,桥下喷珠溅玉……此时正值早春二月,柳芽新吐,李杏芳菲。水行水上,送来阵阵清香,十分清凉怡人”。
应该指出,文体绝不仅仅是文字腾挪技巧,而且包含作者对世界对生命新的领悟和姿态。在《黛玉传》中,集中体现在对《红楼梦》文本的姿态——西岭雪对这部古典文学名著和曹雪芹怀有足够的尊崇和敬畏。不难看出,她正在一步步走进这座千古红楼的“地下室的地下室”,窥看曹雪芹的举止,捕捉他的眼神,细听他的心跳,跟踪他的梦境,以期尽可能缩短自己同一颗伟大心灵的距离,寻找同其对接的剖面。惟其如此,《黛玉传》的文体才能不失原著的优雅、温婉、洗炼和空灵,仍可感受潇湘女子的喘息和律动。也就是说,《黛玉传》是林黛玉传,而不是张黛玉传李黛玉传。
窃以为,最近新三国等重拍的古典名著电视连续剧之所以深受诟病,一个明显的原因就是文体的失败。语言粗鄙、随意,别说节奏感,甚至作文错误都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三国人不讲三国话,连新时期语体都“闪亮登场”。或许还应该强调一遍那位日本人的话:“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轻视文体”。究其原因,除了编导们语言功力欠佳,更根本的,恐怕在于他们对古典和民族先贤缺乏敬畏之心,自以为比古人高明,信口戏说。长此以往,民族经典很可能被一一“小品化”,我们随之沦为精神上的小丑,尽管一身昂贵的名牌。即使在这方面,《黛玉传》也值得推荐,值得阅读。
不言而喻,林黛玉是《红楼梦》的灵魂。她的孤高、静默、坚贞、拒入俗流,在当今这个浮噪喧嚣、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那么另类和高贵,如凤舞高岗,犹鹤鸣天表。续写红楼,而选择为黛玉“立传”的方式切入,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取向,也未尝不是《黛玉传》的现实意义所在。
二零壹零年八月十七日于东北旅途
时关东艳阳高照瓜果飘香
林少华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 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