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过去到红柳村落户的知识青年,喝酒聊天,聊着聊着,又想到和知识青年们在一起的日子。 在河套,如果追溯到最早农村知识青年,那就是刚解放1953年那会,疏散城市人口,来农村安家落户。 这些人任劳任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直到去世,回城的不多。因为一来没有机会,二来拉家带口,一大家子,飞起一群,落下一片。 1957年反右,又有一批真正有文化的人下放到农村,进行思想改造,文革后期落实政策,绝大多数回城。 再就是1968年开始,知识青年大批下乡,1980年全部回城。 其实,没有那一个人是自己想当农民,是当前形势所需,都是身不由己。你不下乡,工作问题解决不了,生活问题难以为继。 下乡久了,就有着一股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挥之不去,牵挂萦绕。有一种“种地三年亲如母”的感觉。 在每一个时期,就有一批下乡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青年也是人。是人就要生存。 夏天去地里偷瓜,和农村长大的孩子差不多。 被人发现,也是抱头鼠窜,慌不择路。 后来,他们回城进了工厂,当了干部,还是忘不了农村,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对土地的亲近,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些。 这几句话,作为《新社员》的序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