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假设你穿越回古代,那么你最希望回到哪个时代? 有人追慕大汉风骨,有人向往大唐气象,有人欣赏魏晋的隐者气质,也有人对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充满好感。但落实到答案上,大部分人都呵呵笑了一下,说我还是回宋朝吧。 为什么?就为活得能舒服点啊。 对过惯了现代生活的人来说,回到宋代应该会嗅到一丝熟悉的气息。那里有琳琅满目的美食,有从不宵禁的城市,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有方便快捷的各式服务,有丰富精致的物质文化和艺术追求……也许细节上会有所不同,但无疑宋朝百姓的生活状态,最接近现代人的感觉。 所以一直有人在说,宋代是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气质的时代,这种现代气质不是指政治结构或科学技术,而是指“活着”这件事的质量。 为什么活着? 怎么活得更好? 这两个问题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时期,并形成了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无论文明的内容是什么,其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就越精细、越复杂。因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便可一叶窥秋。 吴钩兄的这本书,正是一本揭示宋代生活细节的好作品。 很多谈及宋代的书,醉心于罗列各种事实——比如汴梁城里多少商铺、多少居民、瓦子里说书的有几家、最好的酒楼有几层、市易物品卖价几何等等——这些是硬件,但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不只是硬件,还有很多软性的细节,更能体现时代气质。 比如在书中,作者会详加探讨:宋朝人去衙门诉讼是否需要下跪。看似一个小小的细节考据,实际上却能体现出司法体系的运作方式、礼法意识形态的影响、人文上的认知、社会风气等多个层面的意义。 再比如书中记录了几次社会话题的讨论:是否禁食狗肉、到底是土葬还是火葬等等。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宋代的距离。我们能身临其境,看到宋人在说话,在争吵,在思考,清晰地领略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一个个小细节,让整个宋代社会鲜活起来。它不再是存在于纸面的死去的历史,而是立体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书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假设:萧峰真回到宋代,是否无处容身;包拯能不能审判自己的亲侄子;若是你在地里挖到一块黄金,宋代法律该如何处置……这些假设既与宋代史料紧密结合,也相当有时代性,它搭起了一座从宋至今的桥梁,可以让读者深切地体会两端的差异,进行比较与思辨。 关于本书作者为什么“粉”宋朝,他自己如此说道:“什么叫‘文明成就’?我觉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别辽阔,不是沙场杀敌如麻,不是耀兵异域扬我国威,不是万邦来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我很喜欢这段话,它恰到好处地诠释出了宋代有别于其他朝代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回答了之前的两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