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清代伶官传》序

时间:2015-08-13 15:55来源: 作者:董江波 点击:
王芷章先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业绩?首先在于先生自己。诚如刘复(刘半农)先生在《腔调考原·序一》所称赞的,他在治学上有一种“披沙炼金的功夫”和“不怕难的精神与勇气”。这种敢于克服困难的治学精神,是首先值得人们学习与景仰的根本所在。

在20 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王芷章教授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人物之一。王芷章先生(1903—1982),字伯生,号二渠,河北省平山县人。他毕生与同时期的史学界学者求教交往,勤奋耕耘,严谨治学,不仅探书海积文献,而且访民间作调查,相辅相成,铸为佳作。

1934 年,王芷章先生撰写出版了第一部专著《腔调考原》(1934 年5 月,北京双肇楼图书部初版,线装本)。之后,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期间,相继出版《清代伶官传》(1936 年10 月,中华印书局出版)、《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1936年,中华印书局再版),1937 年整理编著出版《清升平署志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 年出版,商务印书馆印刷发行;1991 年12 月,上海书店再版;2006年,商务印书馆再版发行)。其后,又继数十年的调查研究,精心编撰,到1982 年逝世之前一年,完成了巨著《中国京剧编年史》与《中国戏曲声腔丛考》、《京剧名艺人传略集》(均为2002 年8 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芷章先生的上述著作中,可以领略到他专攻中国戏剧史学的重点领域有四个方面:一是考证戏曲腔调的渊源与流变;二是为清代伶官、京剧名艺人系统地编写传记;三是全面系统地著述清升平署(清代管理戏曲的衙门)的成立、职责、管理制度及其演变过程,这体现了王芷章先生鲜明的立足于民间的戏剧史观;四是系统性、全面性地研究论证京剧艺术的渊源、形成与改良发展至成熟鼎盛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业绩丰富了戏曲及其历史研究的宝库,对清代、中华民国年间的戏曲研究尤为珍贵。

王芷章先生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业绩?首先在于先生自己。诚如刘复(刘半农)先生在《腔调考原·序一》所称赞的,他在治学上有一种“披沙炼金的功夫”和“不怕难的精神与勇气”。这种敢于克服困难的治学精神,是首先值得人们学习与景仰的根本所在。

为清代伶官(即戏曲艺人,包括演员、鼓师、琴师、管箱、检场等)系统地编写传记,王芷章先生是最早的学者之一。其《清代伶官传》一书,自20 世纪30 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成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和京剧史研究的必读书。

但今已甚为罕见,今日再版对学界治史(包括清史及中国文化史、艺术史、戏剧史、京剧史)大有裨益。

《清代伶官传》全书共分三卷:以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选者为上卷;咸丰、同治两朝所选者为中卷;光绪、宣统两朝所选者为下卷。系统地记述了近四百位主要戏曲艺人的身世际遇、艺术生涯;艺人在宫中演戏及参加戏曲班社组织及艺人师承关系的戏曲活动情况;艺人在宫中演出所承应的戏目、时间和地点,艺人在戏曲班社演出的流行剧目、时间、地点;艺人表演艺术的风格、流派及品评咏赞。

书中还涉及一些戏曲声腔、剧种的流变、融会及其相互影响等。该书的素材来源主要以清升平署档案资料为依据,并有作者旁征博引大量的戏曲史料及亲自调查访问戏曲艺人后代的第一手材料,故书中内容翔实可靠。

正如作者在《清代伶官传》“例言”中讲到的“其事略则多方征求,用期详实,于拣取材料,更几费斟酌,慎重去留,而后乃作定稿,或有未尽者,则尚待异日之加入”。

在此,值得一提的有:一是该书在记述戏曲艺人的身世际遇和艺术生涯时,体现了他们从艺历程中的艰难辛苦。艺人们生活的浮沉悲欢之际,多少也反映出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现实。即也从这一侧面反映出那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立体面貌,不仅对京剧研究,而且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民俗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二是可以体现出艺人的唱工、念白、做派、武打四工的戏剧表演活动,也常常是主宰着戏曲技术的发展。演员是传播发扬戏曲文学之最有力者,读剧本者少,而看演戏者多。往往有因一二演员的表演技术风格与艺术流派擅长等原因而变更了听众的嗜好与风尚,从而推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卖马》《捉放曹》《四郎探母》等诸剧的流行,程长庚、谭鑫培是极有贡献的。谭鑫培在《卖马》中秦琼的一段唱词“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当时最受欢赏,社会人士皆效法其唱,皓首童颜,尽晓“叫天儿”之别号,京师俗谚“有字皆书垿(王垿),无腔不学谭”之说。三是在记述戏曲艺人的戏剧活动情况的同时,体现了王芷章先生对戏剧、戏剧艺术(包括京剧艺术)含义的深刻认识,他认为:“戏剧即是最完美的综合艺术;中国戏剧即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遗产;中国戏剧即也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艺术了。”“京剧艺术即为完美的综合艺术,因为它能集绘画、建筑、音乐、舞蹈、诗词等各种艺术之美到一个体系里边。试看京剧中的身段台步做派,就具有舞蹈之美;注重化妆,就是具有绘画颜色之美;有许多乐器配演,就是具有音乐之美;有时加入布景,就是建筑之美;而其唱词又有诗词文学之美。京剧艺术即是中国民族艺术重要遗产之一,即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与习惯的大众艺术了。”四是进一步引深,芷章先生是如何理解京剧艺术的形成、改良、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可体现为“声腔、音乐(包含乐器)、剧种、剧目之流变、融会;名伶、行当、班社、美术之更新、递代”。如艺人沈星培为京剧音乐的大革新家,星培安徽人,行六,人多称为沈六;习文场,以擫笛称,自咸丰朝即为三庆班笛师。徽部所唱二簧调,本为用双笛伴奏,沈星培乃首创为唱黄腔(楚调唱腔)时废去双笛,而改用胡琴。又讲二簧伴奏,除双笛外尚用弦子,双笛为一正一副,自星培改正笛为胡琴后,又将副笛改为月琴,成为胡琴、月琴、弦子三种并用,这对黄腔乐器来说,是一个大的发展。又如京剧艺术起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在北京成立三庆徽班,即“徽班时期”演变至道光九年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范四宝等进京加入大徽班(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即“楚调进京”(从此就慢慢形成京剧),演变至道光三十年后,经逐步改良、发展成为“京剧皮黄”(京剧);又如行当的更新,在徽班时期,徽班是以花旦、小丑为首,其次是武小生、大花面(为武二花),虽有正生、正旦、正净、老旦,但不占重要地位。到楚调进京时期,楚调戏班占优势的,正是正生、正旦、正净几行,从而促进了行当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形成现在京剧生、旦、净、丑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可以领会到芷章先生在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成果,他的鲜明的戏剧史观与戏剧理念,无疑对后来学者们研究、开拓戏剧史论、宫廷演剧、京剧史、声腔剧种等都具有指导意义。

经过近八十年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如今京剧事业兴盛空前,人才辈出,今日再版《清代伶官传》一书,以温故而知新,再鉴前辈诸先生的学术见识与艰苦创业的旅程,对于传承和推动京剧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也有激励后者的作用。

本书是以1936 年,北平中国印书局出版的《清代伶官传》版本为底本再版的,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排版格式,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将原有标点改为现代标点符号,力求便于读者阅读。对原书中的一些异体字、文句和段落的误植与错讹,也作了初步的校勘。对其中的缺字,凡一时不能考订的,仍以“ □”来表示。需要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 该书增加了王芷章先生补充、修正原书中的“杨小楼”“杨长福”“王桂花”“陆华云”“冯蕙林”“孙怡云”“王瑶卿”“于庄儿”“钱金福”“訾得全”等条目的部分内容。如在“杨小楼”条目中补充了“后以民国二十七年正月十五日卒,年六十二岁”的内容。

2. 在该书的最后附加了由王芷章先生的女儿王维丽先生、女婿李庆元先生撰写的《王芷章先生生平》。

3. 该书中增加了陈志明先生修正“时小福”“周如奎”“陈得林”条目中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4. 对于该书中出现的同一剧名的音同字不同之类的情况,如《回龙阁》《回龙鸽》,《挑滑车》《挑华车》,《鱼肠剑》《鱼藏剑》等,因当时曾为戏班、戏报所混用,为能察其治习,我们未作改动。

5. 对于该书中出现的同一名伶的音同字不同之类的情况,同一名伶的不同称号之类的情况,如“谭鑫培”“谭金培”,“陈德霖”“陈得林”等等,是当时名伶选入宫中应差时,有的是自行更改的,有的为宫中更改的,如“张瑞香”改为“张桂香”,是因选入宫中应差时,“瑞”字犯讳,遂改为“桂”字。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谬误当在所难免,切盼得到专家学者和读者们的指正。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宝刀:汉藏杂居的小城市生活

作者:阿来

她和“我”一同毕业于民族学院,也被分配到这个远离世外的小城市,但她的经历很丰富,曾是学院里风云人物刘晋藏的女朋…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初衷果老外传自序

    经历的事情多了,在灵魂的深处,就萌生出一种返朴归真的欲望:这是真的,人还是应该一...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