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谋子司马懿》后记:历史之中的人性,照亮人性之下的历史
时间:2012-05-14 19:42来源: 作者:秦涛 点击:
次
我想探讨的,是历史与人性。 历史有如大江大河,经历了秦汉的汪洋浩瀚之后,在汉末急转直下,进入了历史的三峡(唐德刚语)。在这个时代,通货膨胀、司法黑暗、官员腐败、瘟疫横行、兵连祸结。要么吃人,要么被人吃。每一个人都是这出惨剧的领衔主演,这里不
我想探讨的,是历史与人性。
历史有如大江大河,经历了秦汉的汪洋浩瀚之后,在汉末急转直下,进入了“历史的三峡”(唐德刚语)。在这个时代,通货膨胀、司法黑暗、官员腐败、瘟疫横行、兵连祸结。要么吃人,要么被人吃。每一个人都是这出惨剧的领衔主演,这里不提供观众席。
司马懿毫无思想准备地猝然降临在这个乱世,他必须正视放弃灵魂抑或放弃生命的残酷抉择,必须直面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本时代最优秀的两个人物——司马懿和诸葛亮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诸葛亮一生力矫时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为先,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失败告终,留下千古遗恨;
司马懿一生顺应时势,以权谋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喜剧收场,为子孙开创大晋江山。
但是,如果把历史的时间轴拉伸,则可以发现:诸葛亮生前失败,却青史流芳;司马懿生前成功,却败在了后人心中。成败异势,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一切?
这就是人性之下的历史。
相比起历史的滚滚洪流,也许人性细致而微观的蜕变更能吸引人。
没有谁生来就老谋深算,即便被民国怪才李宗吾奉为一代“厚黑宗师”的司马懿也不例外。恰恰与后世“厚黑宗师”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马懿与我们一样,也曾是个充满朝气与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风日下的七十年代末,在迷茫与兵荒马乱中跨世纪,在曹操、曹丕、曹叡三个极难伺候的老板手下打工,通过不懈的隐忍与奋斗,最终成就了无冕之王的伟业。
细细观察司马懿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从稚嫩而锋芒毕露到老辣而重剑无锋的整个转变。活了七十多年,他终于完全适应了黑暗的社会,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然而,司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酱缸文化染透之时。
这就是历史之中的人性。
司马懿唯一的传记是唐朝官修正史《晋书•宣帝纪》。但是由于编纂者好奇谈、喜怪诞,且所据史料或为司马氏篡改、或因为尊者讳而曲笔,《宣帝纪》可信程度不可高估。
本书以《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以及南北朝的八书二史为据,参之以《华阳国志》以及《七家后汉书》等汉魏晋史料的后人辑佚本,稽考钩沉出一代枭雄司马懿的传奇人生。几个历史公案,参考了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田余庆、方诗铭、方北辰等大师、先生的成果,或随文作了说明,或因出于叙事完整性的考虑而未在文中说明,不敢掠美,在此一并致谢。
语言风格,尝试融会好玩抓人的网络语言与简白耐读的史话类读物之长,力求表达生动而清楚。效果如何,要请读者检验。
本书一定限度采用了小说笔法。所谓小说笔法,乃是对历史中当事人的处境与遭遇作最大程度的体认,以当事人眼界为视角,设身处地地体验每个人所面临的历史局部,从而拼缀出一个完整而依稀的历史形象来。譬如擒杀孟达,曹叡得到的信息是什么,诸葛亮的出发点是什么,孟达的处境是什么,司马懿的算盘又是什么,分别予以同情的描写,从而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云:“历史乃是过去在心灵中的重演。”还原历史之所以可能,小说笔法之所以可采,原因正在于此。
总之,本书本着信者传信、疑者析疑、大关节一准正史、小细节吸收考古与社会史最新研究成果的原则,力图以司马懿为导游、为您全景式展现汉末三国近百年波谲云诡的真实历史。
是为后记。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