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和语文的访谈——《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代序
时间:2012-04-08 23:09
来源:
作者:孔庆东
点击:次
孔:“学术通俗化”有什么不好?学术不够通俗化,正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不通俗,那么我们的大多数“常识”都不会存在了。通俗化可以,但关键是不要“庸俗化”和“低俗化”。那些批评在我看来,有合理的一方面,即可以提醒媒体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把
一、孔老师,您好,您是我们人物访谈的老朋友啦,上次我们主要是谈您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金庸,最近您出版关于鲁迅的两本新书,其中就有这本《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它们都是您的孩子,您是怎么看待这几本书的?您对金庸的研究和对鲁迅的研究,异同在哪里?您觉得北大的学生们更喜欢您的哪本书?
孔:我一直致力于将现代中国的尖端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中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内在理路。中华文明要真正走向复兴,仅仅有孔孟老庄是不够的,仅仅有马列主义也是不够的,必须将从鲁迅到金庸这条本土文化脉络严肃地加以梳理,才能为中国,同时也为人类,探索出一条新的文化之路。北大的同学们可能更喜欢我讲的鲁迅,因为北大同学多数都有时代的使命感,喜欢思考深入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但因为我讲金庸也是用“现代文学”精神去讲,所以对于北大同学来说,听我讲什么对象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路径吧。
二、您在百家讲坛开讲鲁迅的播出是在2006年,正值鲁迅逝世70周年,社会各界也都举办了一些纪念活动,我记得鲁迅逝世70周年那天,您在您的博客上说您拒绝了所有纪念活动对您的邀请,我很好奇,特别是想问问您,作为一个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您如何会采取这样的一个态度和做法?
孔:凡是圣贤大哲,都免不了要被时人和后人利用。我们继承鲁迅或者是批评鲁迅,其实也是一种“利用”。我们要肯定善意的和真诚的利用,反对拉大旗做虎皮式的利用。对鲁迅的解释权,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关系到各个利益集团的生存,所以官、商、士、民都要来争夺。我这人不喜欢跟人争夺,也不喜欢凑热闹,更不喜欢被强势集团利用。所以当北洋军阀都在纪念孙中山的时候,真正的三民主义者不会去参加。当那些要借鲁迅来掩盖血腥的现实和自己的卑劣行径的人要纪念鲁迅的时候,我就假装是属黄花鱼的——能溜边就溜边吧。可能很多读者朋友觉得我这个人大大咧咧的吧,其实我这个人精神上是有点洁癖的,我特别讨厌精神上肮脏的人和虚伪的人。只不过我皮糙肉厚,忍耐力比较强而已。另外我不愿意让人太难堪,一般都给人留面子。也有学生批评我,说我对人太软弱了吧。
三、您书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到了中学语文教学和鲁迅作品的关系,我对您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鲁迅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灵丹妙药”。当年我们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一上鲁迅作品的课就非常紧张,像《呐喊》自序啊,《文学和出汗》等等,很快就敷衍过去了,感觉并不是灵丹妙药,而是苦口毒药一般。您的提法很让人感觉新鲜,您能不能在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这句话?可以谈谈您对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期望吗?
孔:那是我们的教学体制有问题,老师们就没有把鲁迅读懂,他们都把鲁迅当毒药,自己喝不下去,就逼着学生喝,学生当然更喝不下去啦。我的观点也是受钱理群先生的启发,我们一致认为鲁迅是现代语文第一高手,把鲁迅读好了,大部分语文问题都会得到帮助。中学的时候如果把鲁迅全集读一遍,不用上中文系就已经成为中文高才生了。
四、那么您认为鲁迅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孔: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时代,鲁迅虽然还是很伟大,但似乎离我们很远。加上很多中学的语文课讲得比较僵化:不结合当今的实际和拘泥于语言字词,以致有些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里到处是病句。许多人觉得鲁迅太高大,对他敬而不亲,甚至有少数人在不曾认真读过鲁迅原著的情况下,胡乱诋毁鲁迅。我在《百家讲坛》做节目时发现,大众对鲁迅的认知,与学术界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当前社会上有两种对待鲁迅的观点非常不可取:将其神仙化和将其妖魔化。
正是对鲁迅的这种误解,给我们这些讲鲁迅课的教书匠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每次我都要用很多时间和力气来讲鲁迅不是李逵,不是张飞,也不是董存瑞,他确实骨头硬,能战斗。但他之所以能够长期战斗不动摇,恰恰在于他最懂得怎么休闲、怎么放松。所以我从来不单独地、片面地讲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会讲鲁迅属于高薪阶层,很多人觉得鲁迅的生活贫困潦倒,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如果鲁迅每天吃不饱饭,如何拿起笔来战斗?鲁迅的收入分为固定薪水、讲课费和稿费三部分,其中他的固定薪水每月可拿300大洋。那时候,一个北京贫民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是两三个大洋,足够买些柴、米、油、盐之类的东西。当时一个大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七八十到一百多元。而且,经常有学校请鲁迅去讲课,最多的时候,他曾在8所学校兼课。后来,鲁迅因为讨厌官场,辞职不干了,成了一名文化战士,当时主管教育部的蔡元培邀请他做特约作者,依然每月给鲁迅开300大洋的薪水。但鲁迅并没有因为拿了国民政府的钱,而放弃针砭时弊,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五、如您所说鲁迅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人,您也是一点不掩饰对鲁迅杰出文采、深刻思想的敬佩。但是,做鲁迅是不是太难了?您看,他创作上才华横溢,社会活动上影响力巨大,吃喝玩乐又一点都不落下,鲁迅不仅物质上达到个人实现,而且精神上也非常丰富;他的思想不仅惠及个人,更普济天下。您是怎么看鲁迅的智慧和情趣,以及丰富的生活的?我们当代人还有做鲁迅的希望吗?
孔:人不要追求“做”圣贤。圣贤都不是自己要做的,都是“迫不得已”才做的。武松绝对不想去打虎,形势所迫,不打就得死,所以说时世造英雄。那些英雄本来是过得挺舒服的凡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要对圣贤要求太苛刻,要从凡人的基点来看待他们。世界上有一个鲁迅就够了,我们需要的是理解他,不要盲目学习他。现在有些青年文人,动不动下笔千言,骂人百句,自以为是学习鲁迅,其实大错特错。鲁迅首先是心里充满阳光的人,充满大爱的人,然后是学识渊博的人,再后是才华横溢的人,所以他才随手一挥,满天花雨。不要动不动“代圣人立言”,这是五四前辈所大力批判的。我们就老老实实地做好我自己,可能就是鲁迅所真正希望的了。
六、您在您自己的博客中多次提到教育自己孩子读《论语》的问题,您是孔子的直系传人,我想问问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您是怎么看待现在社会上兴起的读经热的呢?
孔:现在有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让孩子读《论语》,这是一个非常简明实用的教育措施。我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宏扬,另一方面也要经过现代转型,不能搞教条主义。目前的情况是读的人还太少,所以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鼓励,先不要讲那么深,不要标准定那么高。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孩子们长大了,会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传统文化经典,会超越我们,我们只要辛勤播下希望的种子就可以了。
七、当年您考入天下语文垓心——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两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北京二中和首都师大附中担任过语文教师。现在每年参加高考的语文阅卷和分析研究工作,又编写了很多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读物,您怎么看待语文?当初是怎样教学生的?
孔:语文首先不应该简单看成一门“学科”,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把一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孔老夫子给学生讲课,一天到晚不就讲语文吗?讲完之后这些学生不就什么都能干了吗?他的学生里边有当官的、有经商的、有带兵打仗的,等等。从学生到老师,我们长期都没有认识到,不太重视,把它等同于其他学科,这是不对的。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不是为了考试,它是我们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
我当中学语文老师时讲两套东西、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你要教给学生高考的东西,一条腿还要教给学生“真”的东西。高一的时候随便,高一跟高考根本不挂钩,完全解放学生,打破所有的教条,到了高二,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高考的东西很简单,骑着没有鞍子的马就能跑得很好,放上鞍子有什么不行,不就多了几条规矩吗?高三讲这个规矩,就是怎么对付高考的那一套,如果从高一就讲对付高考的那一套会事倍功半。我想一方面我们呼吁高考改革、教材改革,但是作为现在的高中生和语文老师,等着它改革等不起,所以要两条腿走路。我说两条腿走,首先要让学生有自我的自学能力,自我理解能力,并且遇到千奇百怪的题都能够应付。
八、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讲语文课?
孔:我觉得语文课应该是以导读为主,老师应该是个导游。如果把课文看成一个园林、一个旅游点,老师应是一个导游,老师已经先进去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你领着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过分强调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孔夫子,谈语文必须从孔子谈起,孔子给学生回答问题不是讲大道理,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学生问“孝”和“仁”,孔子每次回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没有标准答案,但最后目的就一个,都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孝。
九、您的新浪博客非常有意思,堪称“中国第一教授博客”。除了您极具天赋的文字和想法外,我尤其注意到您博客的留言上面争吵不断,我又一次联想到了鲁迅和他论敌之间的笔战,当然,能和您真正在一个层面上交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您认为当下的中国,这样的交锋的意义何在?
孔:当老师的就应该经常跟学生争论问题。当然学生首先要有礼貌,应该是本着探究学问的态度,不能打着烧香的旗号来拆庙。孔子就是经常跟他的学生平等讨论和争鸣的。当下的中国,貌似言论多元了,其实很多人的思维还是相当不宽容的,一言不合,开口便骂。真正意义上的“论战”几乎没有,都是道听途说之后就自以为真理在手,认为别人都是犯低级错误的傻冒。所以,我希望能够逐渐建立起一种正常的、温情的、优雅的、幽默的论争空间,让现代中国人也体会一下百家争鸣的余韵。当我们的学问和胸怀都不足以跟别人“论争”的时候,应该保持谦虚的静默。强行“挑战”,逼迫人家回应你,那对别人是无礼,对自己则只会使人品修养越来越差。我的“东博书院”的本质并不是比武场,而是一个以文会友的客厅。希望在真善美的阳光下,给大多数朋友以生命的快乐。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