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生中美好的象牙塔时光,但是毕业之后,每个人都要面临关于工作的各种抉择,左右为难过,焦头烂额过,无所适从过……在跌跌撞撞的路上,你是不是也会忽然感到好奇:那些头顶名校光环的天之骄子们毕业之后都干嘛去了?他们做出的选择是不是就一定明智呢? 相信下面这组数据能呈现给你最简明直接的答案: 2007年的哈佛毕业届,在所有已经落实全职工作的大四学生中,金融和咨询占了一半; 2010年,将近一半的哈佛毕业生和25%的耶鲁毕业生选择了金融和咨询这两个行业,超过一半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以及超过1/3的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同样也是如此; 2011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中,仅仅金融职业的就高达36%…… 看来,金融和咨询已经成为最受这些精英青年们追捧的职业选择。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对大一学生进行的一次科学并可靠的调研时,当被问及毕业之后的计划和憧憬,没有一个人谈到了咨询或者投行。在谈及这个问题,甚至有人这样总结:“不论耶鲁的大一新生有多么多元,耶鲁的毕业生都是严重同质化。”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如此多的名校毕业生最终选择了这两种行业?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这一切的根源何在? 也许你会说是因为金融和咨询类工作的背后是丰厚的收入,名校生受钱所驱使才选择了这些工作,但仅仅是因为欲望吗? 事实上,这些精英青年们选择这些职业的最根本动机并非个人欲望,而是一种行为惯性,是在大学之前以及大学期间所形成的生活、做事和思考的惯性。因此,想要探寻真正的答案,我们就不得不回顾这些名校生的成长之路——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这些年轻人已经非常习惯于迎接挑战,因为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够出人头地,才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才让人觉得有价值。比如说在高中期间,这群优秀的学生都以进入最顶尖的名校为共同的目标,也经历了种种类似的挑战。当进入大学之后,目标就不那么明确了。方向多重,道路多样。而且,找工作并不像申请大学,有一张统一的申请表格,所以,摆在这些天之骄子面前的是一个最简单却也最困难的问题:工作怎么找? 顶尖的咨询公司完全利用了这种心态。首先,它们每年会空降到顶尖学府的校园,鼓励多数人来申请,但最后只招聘少部分人,整个过程让人觉得竞争门槛很高。这些工作经历不仅仅能够为你的个人简历增色,同时在你从事咨询工作之后,还是照样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机会简直太吸引人了。 而相比之下的投资银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两者对大学毕业生的意义是一样的:紧锣密鼓的招聘会,高门槛的筛选机制,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短暂的时间投入,个人简历炫目的光环——职业选择在这些未来的社会精英面前变成了又一次荣誉“加冕”和自身价值的镀金。 如果我们认真想来,也许就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确实比几十年前的年轻人具有更高的社会参与度,他们更关心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并愿意为之投入精力,而且也更具有创新或者创造的激情。但是,当他们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实现憧憬的时候,往往还是受制于“三驾马车”:财富,资历和声誉。至少在最顶尖高校出来的学生正是如此。 而导致这些名校的精英毕业生都一窝蜂地做出相似的选择,还有一个原因:恐惧。在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衣之下,是一双“ 害怕失败”的魔爪。对于精英学生来讲,失败,哪怕是短暂的失败,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定。成长之路上的一帆风顺、求仁得仁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并且负面影响愈加明显了起来。因为,当你的生活中没有被给予犯错空间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给错误任何机会。 因此,这些年轻人步步为营、做事谨慎、一心求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大部分学生做出了相似的选择——每个人都从事同样的事,是因为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这一切使得他们对风险极力回避,却也阻碍了个人成长,错失了生命中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有些悲哀地承认: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在内心深处,他们也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道路。我们甚至不得不开始反思:一直以来对于名校的推崇是否过于盲目? 我们也忍不住问他们也问自己:你们都很年轻,为什么不闯一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