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提到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一生效力于东方文化研究,虽然生前曾坚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等称号,但仍然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最近读到《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重庆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一书,能从中领略到先生晚年对文化的思索与探求。 这本《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季先生关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书中所选文章再现了季先生的思想足迹,有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对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观评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全书没有一般学术文章的艰深难懂,却又处处充满真知灼见。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大众读者还是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精要读本。其丰富的内容,浓郁的情感,将带给人们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什么是“国学”呢?季先生认为,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同时,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因此,国学应该是“大国学”。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既然是顺乎人心,应乎潮流的事业,必然会发展下去的。读之,足见其拳拳赤子之心。 季先生心中,文化也像世界的万事万物一样,不会永驻的,也是有一个诞生、发展、成长、衰竭、消逝的过程的。具体而言,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什么“征服”。只有在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条件下,才能伸手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也只有这样,人类的前途才有保障。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重视人,重视人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是同我经过长时期考虑的结果相一致的。” 季先生大胆地预测,只有东方文化才能拯救人类。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季先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比如,《从哲学角度看中餐和西餐》一文中写到,中餐之所以异于西餐,前者把肉、鱼、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中餐是东方基本思维模式,综合的思维模式在起作用;西餐同西方的基本思维模式,分析的思维模式,紧密相连的。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相处之道,季先生说,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了解。“我们责怪西方不了解东方文化,不了解东方,不了解中国,那么我们自己就了解吗?”读之,让人震耳发聩。 季先生还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骨气。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有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我们为什么崇拜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皇帝掌握生杀大权,但皇帝做错了包公照样不买账;达官显贵虽然有钱有势,包公也照样不买账。第二点就是爱国主义。世界上真正提倡爱国主义的是中国。当然,我们讲爱国主义要分场合,例如抗日战争里,我们中国喊爱国主义是好词,因为我们是正义的,是被侵略的、被压迫的。读来让人深思不已。 书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泽东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阔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句诗被季先生在论及传统文化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绝不应妄自尊大。但是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应当囿于积习,鼠目寸光,认为西方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切都不行。”在此,季先生赋予了这句诗新的含义,希望我们以长远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读完全书,感觉季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其情也真,其言也善。我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先生,敬佩不已。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季羡林著,重庆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定价:32元 封面链接:http://img38.ddimg.cn/1/2/23626648-1_u_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