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那里,“在县城买房”甚至成了农村孩子进县城小学的唯一途径,越来越多的房屋买下来只不过是闲置,根本没人去住,只不过成了压在农民工脊梁上的一座石碑。谁又能对自己孩子的前途漠然视之?越是穷苦的人,就越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更好的教育脱离贫困。更好的师资,更科学的管理,更具督促、挑战的学习环境(一律埋头苦学,不疯不颠),甚至更有家世背景的同学……这些,都成了家长们“砸锅卖铁”也要进城定居的考量。 我现在是在县城里教小学生们写作文。让学生描写一下“田野里的景象”,学生就开始背课文;让学生写写自己看到过的小麦,学生说没看到过,要写,只能背课文:“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在我们脚下荡漾……”甚至让学生写写小猫小狗依偎在自己脚下的神态、当冬天寒冷的早晨醒来发现钻到自己被窝里来的猫或狗时的感觉,学生说根本没有过这种体验,顶多在动物园里看到过各种动物,偶尔在大街上遇见一只流浪狗,爸爸妈妈还让躲着走。但每到写作文的时候,又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好朋友为什么还要躲着走?您看到您的好朋友也要躲着走吗?”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无言以对。 而我们那个县城,还是经济最不发达的县城之一。大城市里的孩子们过的是怎样一种被过分压缩的生活,真是难以想象。为此,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几次采风,带着孩子们去农村看看,去田野里、湖上看看,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也有不少同学不怎么喜欢。即使喜欢的同学,也是当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味生活调剂来喜欢,三天两天的观望,当然不可能产生深厚的感情。 我想是家长们应该反思的时候了,我们怀着满腔对孩子的爱而努力,最后带给孩子们的到底是什么?遮天蔽日的大楼、嘈杂喧嚣的环境、冷漠,和这个世界相维系的只不过是通过书本、电视、电脑游戏、零食来建立…… 这样的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到底算是怎么回事?我们不是在让孩子“活着”,而是让孩子学习怎样做“活着的工具”,还要美其名曰:活得更好、有立足之地。我且问:有什么立足之地?我认为,只有对这个世界的爱,才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唯一的立足之地。 周华诚为女儿一朵出了好几本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有几只狗狗》是最新的一本,我再一次看到了孩子们失落已久的真正的“立足之地”。 “田野”无疑是过分的奢望,一个小院,也能被孩子们的眼睛放大成一个美好的世界,梅花、玉兰花、含笑、桃花、兰花……最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还是动物:豪豪、考拉、小白、甜甜……和狗狗们每天的玩耍、嬉戏、疯癫,让彼此建立起真正的感情。从这种感情里,孩子又看到了、懂得了生命诸层次:比如过于衰老的豪豪的出走,比如一棵眼看着经历了生发、茁壮、开花、凋谢的植物,比如长久不见相互思念的滋味、再次见面之后的狂喜、终于不见之后的失落…… 可以说,一朵是幸福的。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在看完这些让人羡慕的图片、让人心动、心酸的文字,是否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点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