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写文章,包括书法创作等,都离不开语言艺术。对于我们文字工作者的语言运用,文学家刘再复先生《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华侨文化之都”》一文,显示出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让读者听得懂、看得懂;二是要让读者愿意听、愿意看。有关语言运用典范人物之一就是伟人毛泽东前辈。 这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行草书法作品,是山东滨州书法家李守文昨天快递赠我的佳作,取材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单就书法技术来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中,作品处处妙处横生,呈现出自然飘逸的风味,让我爱不释手,一往情深。更绝妙之处,伟人诗词语言质朴、精炼、深刻,生动,堪称诗词写作语言运用的大师典范之作。除诗词、书法外,伟人毛泽东还是一个杂文大家,《反对党八股》一文就是例子,这篇文章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生动、诙谐地拉家常,却让党内外人士深受教育。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文坛出现开天辟地的人物毛泽东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细读了上述刘再复先生访谈文章,令我意外之处:这位生于泉州南安的大人物如今定居美国,1988年,参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成为了受瑞典学院邀请的第一位中国文学家的著名 和评论家刘再复前辈,竟然念念不忘“家乡变化巨大 希望保留‘古典美’”,与当下不少城市喝点洋墨水,或在国外城市溜达几步的文坛人物,崇洋媚外、厌恶祖辈形成很大的反差。接下来的“泉州缺一流文学家 文化有‘两大宝贝’”观点,更让我佩服起前辈了。比如:“无论在哪,谈起泉州,学者、朋友们夸奖的都是我们家乡的木偶戏、高甲戏、梨园戏等,并非文学。虽然我们有欧阳詹,他很了不起,跋涉千里到西安奔赴科举,成为八闽历史上第一名进士,破了天荒,《全唐诗》里选了他八十首诗。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也不能算一流诗人。”“李贽是中国思想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人物。而李叔同(弘一法师),则是中国现代佛学思想的伟大代表,去年我阅读了他的全集,更觉得他的心灵真是光芒万丈,其大慈悲体系,至今还在激发我的灵感。仅仅这两位伟大的人物,泉州的文化宝库就足以自豪。”对比如今不少地区,懂点格律之辈,都以“天下第一诗人”自居,或有几个码字之辈,都以为靠“建设”能够出几个文学大家的肤浅之辈来说,刘再复前辈观点是不是对他们有很大启发与教义呢? 写到这里,我又在琢磨是什么原因,让“刘再复,1941年出生于泉州南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 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以及台湾的中央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荣誉教授、讲座教授和访问学者;著有《性格组合论》、《罪与文学》、《红楼四书》、《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与散文集,并被译为英、韩、日、法等多种文字。”这张【人物名片】熠熠生辉的呢?难道是媚外、媚官、媚商,还是玩玄乎,写些连自己都说不清楚子丑演卯的诗词文章吗?显然不是。“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如果得不到扶持,一定会走向衰弱。对于这些泉州特有的戏曲,我们也应当有‘兴灭继绝’的意识。”“泉州本应该是福建最有灵魂的城市,但至今,灵魂仍然未能充分呈现。”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真正实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目的,离不开开发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也正是刘再复前辈始终“根植于故土的榕树”,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成分,才会成为“华侨文化之都”文化领军人物之一。问题是书法之路是不是也需如此境界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再复前辈的老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晋江市青年书画协会会长本家张聪明正在践行这一传统文化观念。证据之一:《近期日课临米芾蜀素贴》书法部分图片,正是因为本家善于先临帖,后论帖,再化帖,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返回感性,才会吃透历代书法家书法技艺秘笈知识,并且书体创作时刻,嬗变于篆、隶、楷、行、草形体之上,蕴藏与翰墨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最终,能够取得书法作品获三届草书展、孙过庭奖行草展、沙孟海杯书法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展,埇桥杯全国展最高奖。入展:十届国展,第二三届青年展等好的业绩。 古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文采”,书法中的“书彩”。因此,通过品读上述佳作,各位是不是明白当今社会的我们以后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语言下下功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