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是老师,他的书看着也像是老师讲课,语言平易,因为把你当学生,所以不会甩一些普通人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也不会用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来哗众取宠;当然啦,也因为把你当学生,所以默认你是听过他之前讲的课的,不会有太多的背景介绍,如果不认真看的话,就会跟不上节奏。 比如《用“脚”投票与“第五次浪潮”》一篇中提到艾略特的波浪理论,有这样一段:“这三和五的关系,在自然界几乎随处可见,而且可以说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于是一个大的过程分成五个中等的过程;每一个前进的中等的过程分为三个小过程;每一个前进的中等的过程中的前进的小过程又分为五个过程;……如此往复,以至无穷。”这如绕口令一般的解说,读者如果不让脑子跟着眼睛一起转,恐怕很容易就被绕晕了。 《人与经济》中并没有什么新奇的观点和出位的言论,整本都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常识——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东西。 比如那篇《增长-物价-财政-税收-腐败-政府低效率》,全篇引经据典所说不过就是“在我们拿到工资之前,它就已经为GDP增长做过贡献了,到我们手里时,已经不是真实GDP,可是我们却还要承担它带来的通胀,最直观的表现即物价的上涨”,那些地方官员不知道这个道理吗?可能吧;国家政府也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不能吧?可是为什么如题目一般的低效率多米诺还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不断地重复呢?除了腐败,还因为整个社会对常识的漠视。关于这一点,我相信汪丁丁会在《人与知识》中有进一步的阐述。 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一点在于它允许争议。 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种种现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嫌政府管太多,一边骂政府无作为,说得好像要是自己是国务院总理就能马上降低房价让每个人都住上房一样。可是说来说去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汪丁丁倒是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在《房地产市场可引入地价补偿拍卖机制》一文中详细解释的 “房-地”整体拍卖机制。且不论这个机制的优劣利弊,单是在紧接着的下一篇《关于“房-地”整体拍卖机制的落实》中,就长篇引用了网友的批评和质疑,就让人大呼过瘾。这样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果看不到有质量的争议岂不是浪费。 网友们的批评中提到的情况,汪丁丁其实都有考虑到,他自己说:“就悲观而言,我比二位肯定不逊色,因为我素有‘悲观主义者’的名声,我甚至在一本文集的封面上引了我自己的‘查理•布朗’头像。可是,假如我们不打算随波逐流地在中国生活,假如我们预期既有的秩序在我们不参与的情况下将会变得比我们参与进去更糟糕,我们是否应当做一些诸如此类的事情呢?”我想这也是整套汪丁丁青年对话录诞生的缘起——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样的争论在书中还有很多,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求索金融街高收入的理由》一篇,几位被引用的网友言论都很有道理,无论是论点还是论据都让人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