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清爽的夏日香茗,幸会《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
时间:2013-08-07 22:20来源: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林芹菊 点击:
次
整日奔忙在大都市的滚滚红尘中,已经很少有闲情雅致去书店淘书了。昨天,在好友极力鼓动下,为了那本《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吃罢晚饭坐地铁来到了新华书店,从极力吸引眼球的红色书脊的海洋中,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一线淡淡的浅灰色,我喜欢这份淡雅、低
整日奔忙在大都市的滚滚红尘中,已经很少有闲情雅致去书店淘书了。昨天,在好友极力鼓动下,为了那本《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吃罢晚饭坐地铁来到了新华书店,从极力吸引眼球的红色书脊的海洋中,我一眼就看到了这一线淡淡的浅灰色,我喜欢这份淡雅、低调的绅士色彩。再看封面,它不需要炫耀美女的姿色,不需要用粗重的大字吸引浮躁的读者,他就像杜月笙常穿的一袭浅灰长袍,就像一代名伶孟小冬从民国时代淡淡地走过,任盛名从人间散去。
图书出版是门综合艺术,不仅仅是提供内容,那样的话,我们弄个油印书稿翻翻就是了。在浮躁的网络阅读时代,图书依旧以她的健康、优雅、淡定、自由成为高品质阅读的最重要选择。
心静自然凉,一阵书香扑鼻而来,感到内心的诸多烦恼飞走了许多。
“一入青帮深似海”、“艳若桃花冷如霜”、“人生若只如初见”……目录中这些章节名,是这么简洁又优雅,很吊人的胃口。耐心地看一下几个序言,尤其是著名历史学家李治亭先生的推荐序言,感到确实不虚此行。
李老是个低调的学术泰斗,他不喜欢像一些“学术明星”一样地四处走穴,更不愿意到处露脸做学术嘉宾,真正严谨的历史学者哪有时间出去讲演和做嘉宾呢?
国家组织编纂新《清史》,这是堪比明朝《永乐大典》、清朝《四库全书》的巨大文化工程,遴选的是全国历史学界的顶级选手。
我读过李老的《吴三桂大传》、《努尔哈赤传》,深深为李老的传记写作水平叹服,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确实让人们可以对清史传记工作放心了。而李老对此书的评价更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他说作者“此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无可挑剔的”,说“此书是将历史传记与文学传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体裁、新体例、新风格的传记形式”,“作者以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给予杜月笙的人生做出新解释、新评价,令人耳目一新。不能不说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传记不是纯粹的史料堆积,除了在篇章架构、史料选配方面需要技巧外,语言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野史、小说和论著。我在这本《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中也看到李老的传记文风,那就是史实精选,引述有据,文字轻松,评论也公允持重。说白了,就是读这样的书,对里面的内容放心,可信又科学,不会被有倾向性地洗脑。就如夏日午后的清茶,香气浓郁,却只是从字里行间淡淡地飘来。
杜月笙,是个火爆百年的大明星,对他的戏说、传闻真是浩如烟海。因为在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对民国人物的贬抑,杜氏家族又多半在海外,更是谁想怎么说他就怎么说。那些不实的信息接收了,快活一时,又有什么意义呢?传记重要的是给人以启迪,而史料的新颖和可靠是最基础的,这要有学识和社会阅历作保障,更需要作者足够的耐心、细心。
这本书是我见到的在最短篇幅里最多披露杜月笙历史真相的书籍,25万字,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已经对杜月笙和孟小冬的主要人生历程有了掌握,他们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不能不说,这样的篇章架构需要作者丰富的写作和阅读经验,是踏踏实实为读者着想的。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读到人生励志、爱国主义、世故人情、好女学嫁等诸多知识,也可以引发更多的遐思。
翻看几页后,文字的轻松和实在就已经深深吸引我,这甚至引起我深深的愧疚:动辄花个一两千吃饭、豪饮,美味佳肴大批倒掉毫不在乎,花个一两千买个衣服穿几天就束之高阁,号称是个读过书的人,怎么还能为买一本30几元的书犯难呢?
上帝公平对待众生,不可能总是安排你陷入厄运,机遇来时你没察觉,或者没有很好把握,然后你成了失败者就怨天尤人。我建议在尘世竞争中奔忙的青年人一定要读一读这部书。人的智商相差很小,情商却有天壤之分,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多关键节点,一个步子迈错都可以将一生葬送。一句格言可以挽救一个失败者,一本书可以启迪一生,这个成本低廉的买卖为什么不做呢?
在本书的作者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十年写就一部书,印证治学与为文的严谨;二十年涉猎数十行,彰显阅历的丰厚”,我想,这就足以让我们对这部书的质量放心,因为,对于杜月笙这样复杂的人物,纯粹的历史学者和文学家是很难吃透的,阅历不丰厚,文笔再强大又能产出什么好作品呢?
买单后我没有再转转,我想利用晚上的时间,抓紧到南书房打开清亮的灯光,在鲜花怒放、鱼儿戏水的环境中,仔细享受这份精神盛宴,这份低调的奢华,这盏夏日的爽口香茗。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