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传》:一个穷尽一生想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人
时间:2012-12-21 16:30
来源:
作者:皇甫木强
点击:次
在《斯皮尔伯格传》中,他不再是那个永远笑容可掬的老顽童,而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个为电影不顾一切的青年,一个穷尽一生想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人。
你若问一个文艺青年最喜欢的导演是谁,那么伯格曼、费里尼、塔可夫斯基都是可以引来赞叹的答案,而你若答出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冯小刚之类的名字,则基本可以被归类为普通青年。不过,这个世界上普通青年毕竟是多数,因而看过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人肯定比看伯格曼的人多,而且多得多。
《斯皮尔伯格传》的作者乔瑟夫?麦克布莱德也面临这个问题,他在1972年时就发现了斯皮尔伯格这个小伙子很有导演天赋,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想过为斯皮尔伯格作传,但他认为时候未到,直到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问世,才让乔瑟夫?麦克布莱德下定决心写这本传记。显然,麦克布莱德教授有些放不下架子,一位知名的电影学院教授为一位商业导演立传似乎有辱斯文,因而《辛德勒的名单》给了他一个台阶:这下你们不能再把斯皮尔伯格看成纯粹的商业导演了吧?
不过,斯皮尔伯格还是一贯受到评论界的轻视,《斯皮尔伯格传》中记载,《太阳帝国》原著作者、电影编剧J.G.巴拉德在回答记者提问“为什么选择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电影”时,巴拉德回答:“因为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导演。”记者马上反驳说:“不是最伟大,而是最成功。”巴拉德不无讽刺地说:“成功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
成功为斯皮尔伯格镀上了一层光环,却让他的电影蒙上了尘垢,一个在商业上如此成功的电影,怎么可能是艺术精品呢?就像书中提到《侏罗纪公园》时所说,“这部电影的票房是如此惊人,以至于这部电影本身硬生生地成了一个小小的脚注”。在一次又一次打破票房纪录的同时,斯皮尔伯格和他的电影都因为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受到清高评论界的鄙夷。
斯皮尔伯格另一个受到攻击的原因是他太主流了,他的电影似乎永远彰显着美国梦和主流价值观的胜利,不过,中年之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已经开始逐渐变得更阴郁、更私人。《斯皮尔伯格传》中说,他电影的阴郁“从《辛德勒的名单》开始,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持续,在《人工智能》中深化”,不仅是因为他自己思想的变化,也因为他想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现状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受到了另一拨人的批评:影迷。影迷们似乎更喜欢他之前那些“好看”的电影,而对他的转变破不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斯皮尔伯格无疑是可悲的,在他前半段的导演生涯中,赢得了影迷的支持,却被影评人批评过于“幼稚”;在他后半段的导演生涯里,影迷不待见这位“成熟”的导演,影评人却开始逐渐认识到他的深刻。
不过,等作者完成此书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把斯皮尔伯格简单地视为一位商业导演。作为一位电影史学家,乔瑟夫?麦克布莱德以电影史的事实证明,历史将会为斯皮尔伯格加冕。作者在书中写到,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霍华德?霍克斯等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也一直无法得到影评界的认可,而他们无法受到重视的原因是“他们的作品太受欢迎了”。电影、文学、音乐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评论家总认为“曲高和寡”是真理,既然这些导演的作品观众如此之多,证明其“曲”一定不“高”。不过,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今日再看,这些导演都已经荣登“大师”之列,因而作者信心满满地说,将来斯皮尔伯格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这种事一点都不奇怪,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在当时也都是通俗小说,但时间让它们成为了经典。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大白鲨》、《外星人ET》、《第三类接触》、《太阳帝国》、《拯救大兵瑞恩》、《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等,一些已经位列经典,一些正在成为经典的路上。
斯皮尔伯格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对电影的热爱。他的故事早已在各类媒体上被无数人说过无数遍:一个天生的电影奇才,执着地在制片厂摄影棚闲逛,等到有人给他一个机会,他立刻光芒万丈。我们习惯于简化地认知,事实当然不是如此轻松明白,他的确对电影热情极高,却不是天才,他的成功得益于自己拍摄业务电影的的经验和在制片厂无偿实习时的艰苦学习。他也经历了被电影公司雪藏、拍不了自己想拍的电影、骤成大名后的狂妄、失败的惨痛教训等,我们都知道他那些著名的电影,但他也有一些失败之作,比如《一九四一》、《直到永远》等,不过对于一位电影导演来说,他拍出佳作的几率实在太高了,因而不免成为了好莱坞的一个传奇和神话,因而对于旁观的影迷来说,他的形象便永远隐藏在微笑的面容和银幕之后。
在《斯皮尔伯格传》中,他不再是那个永远笑容可掬的老顽童,而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个为电影不顾一切的青年,一个穷尽一生想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人。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