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翻开《季羡林散文》,顿觉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情感,更充溢着季先生宽厚、仁慈的人格折射。这里面没有说教,没有指导,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不屑一顾。八月万木葱茏,窗外的植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夏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清凉的空气中闲览。季羡林的这本散文典藏,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幅水墨写意似先生的风雨人生,绚烂而沧桑。 书中的《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曾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季羡林令我记忆深刻的文章还有《老猫》。看完季老的文章,我惊叹了。一开始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这只老猫真是他的亲人似的,他竟观察得如此一丝不苟。包括景色、人物外观、心理描写全部都是非常的细致。他对他的第一只猫虎子的爱怜,对虎子的关注,跃然纸上。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立刻展现在了我的眼前:眼中流露出警惕的光芒,走起路来昂首挺胸……但是虎子的“母爱本色”一样感人肺腑。它对于咪咪的爱护,我想甚至比人都更加细腻。一个感人的关于猫咪的故事,告诉人们 :在这个世界上,不只是人有感情,一切生灵都有感情,而且是一种大爱!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有一篇还是2000年所写——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五辑,“品味人生”,“天涯屐痕”,“花木寄情”,“学海纵横”,“师友情谊”,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平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年》、《三个小女孩》、《月是故乡明》、《梦萦水木清华》、《重返哥廷根》,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热烈奔放的八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胡乔木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 通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朴实的文字里,宛如与友人正在促膝交谈,先生的文章,无论是叙述身边的琐事,还是描写远处的景致;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皆不急不躁,娓娓道来,给人启迪,余味无穷。随着时日的流逝,先生的做人处事,已渗透在文字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