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竟然是一部向明朝皇帝献媚的小说?
时间:2012-12-20 19:38
来源:
作者:侯会
点击:次
可以说,公孙胜正是嘉靖朝“火箭提拔”的道士们的影子:朝中道士升得有多快,书中的公孙胜就升得有多快!——小说写成后,估计郭勋会第一时间敬呈嘉靖皇帝“御览”;而朝中官员李开先等对小说交口称誉、赞不绝口,是否也有迎合“圣意”之意,就不得而知了。
梁山好汉公孙胜原本是传统《水浒》故事中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身披道袍、坐上“火箭”,一跃成为山寨核心人物,应该是在小说创作最后阶段的事——有人问:这“最后阶段”指的是啥时候?
读《水浒传》有两件事不可不考究:一是小说何时问世,二是小说作者到底是谁?
按文学史的说法,《水浒传》问世于元末明初,作者有两位: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百回本)即署名“钱塘施耐庵的本(“的本”就是真本),后学罗贯中编次”。施耐庵是何许人,已无人知晓。有人猜测是杭州的说书人,又说他是罗贯中的老师,都属捕风捉影。倒是罗贯中大家都熟悉,他同时又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也是《水浒传》诞生于元末明初的唯一根据。
然而学者们渐渐产生怀疑:没人见过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刊本,哪怕一张残页也找不到!按说如此生动的一部大书诞生,很难不留下一点痕迹;可是连一句书评也没有!——直到有一天,有位士大夫像发现新大陆似的,高调赞扬说:小说里出了一部长达二十册的《水浒传》,堪与《史记》媲美!我的朋友崔某、熊某、唐某、王某……都喜欢得不得了!
说这话的是明代太常寺少卿李开先,他提到的崔、熊、唐、王等,全都是进士出身的朝中高官。只是李开先说这话时已是嘉靖朝,明朝至此已建立150年!——现代学者由此得出结论:嘉靖朝才是《水浒传》诞生的确切年代。那么“元末明初”的结论错了吗?也没错。那时大概确有一部由施、罗编写的《水浒》,不过那是个简略朴拙的本子,恐怕早已被淘汰了。
淘汰的原因之一,就是出了更精彩的本子——嘉靖本。嘉靖本部分继承了施、罗本的框架和情节,同时也借用了两位编撰者的大名。尤其是罗贯中,他的名气实在太大,相传他撰写过“十七史演义”,可惜流传后世的只剩《三国演义》、《隋唐志传》和《残唐五代》。
学者们继续研究说,嘉靖本的真实作者很可能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奇才。已故学者戴不凡先生还断定,此人应是嘉靖朝大官僚郭勋的门客。——郭勋是明朝开国功臣郭英之后,袭爵武定侯。他虽是将门之后,却附庸风雅,印过不少书。《水浒传》的最佳版本就出自武定府。
讲了这许多,究竟跟公孙胜有啥关系呢?——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已经联想到: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史上闻名!他整天跟道士们混在一起,不是打醮设斋,就是炼丹化汞,把一座好端端的宫廷变成了乌烟瘴气的大道场!与之相应,佛教在嘉靖朝备受排斥,佛像被毁、寺院关闭,和尚尼姑都被迫还俗……
郭勋是个投机家,当然不能错过迎合皇上的机会。他一面忙着参与“灭佛”行动,一面热衷写“青词”(一种道士写给“上帝”的祝文,嘉靖朝的官员都是写青词的好手),还向皇帝推荐道士,又不惜“出血”赞助嘉靖建道场。——假如戴不凡先生的推测不错,《水浒传》定稿确实出自郭勋门客之手,郭勋又岂能轻易放过这天赐良机?他肯定要左右小说的增删修改,为小说刷上一道浓艳的道教油彩!
可能有的读者也曾想过:一部歌颂山东好汉的作品,为什么远远从江西贵溪龙虎山上清宫写起?(小说开篇便是洪太尉到上清宫恭请张天师的情节)——让您想不到的是,这大概正是为了迎合嘉靖皇帝:嘉靖宠信的道士中有个叫邵元节的,便来自江西贵溪龙虎山上清宫!他深受嘉靖宠幸,官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还“奉敕”在京城西边建起一座“真人府”。——《水浒传》开门不写梁山、先写龙虎山,不正是借此向道教致意吗?
郭勋修改《水浒》的第二个大动作,就是把一个道士提拔到梁山的领导核心,也好压压佛教人物的气势——此前花和尚、武行者是书中最出彩的人物。
那么让谁来充当这个角色呢?宋江、吴用、杨志都不行,他们早已有了固定的位置和脍炙人口的情节。只有像公孙胜这样的小角色,才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在一个英雄造反的传奇故事中,提拔一个人物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他参加反抗活动的发轫之举。于是便有了公孙胜拼命挤进“七星聚义”的可疑行为。尽管公孙胜在行动中表现得乏善可陈(也不可能有精彩表现,因为原故事已经写得严丝合缝),但他毕竟是参加了“首义”之举的山寨元老,日后坐上第四把交椅,谁也无话可讲。
可以说,公孙胜正是嘉靖朝“火箭提拔”的道士们的影子:朝中道士升得有多快,书中的公孙胜就升得有多快!——小说写成后,估计郭勋会第一时间敬呈嘉靖皇帝“御览”;而朝中官员李开先等对小说交口称誉、赞不绝口,是否也有迎合“圣意”之意,就不得而知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