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婚外恋曝露后处理指南
时间:2012-01-31 16:52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方志远 点击:
次
善有善报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理念。作为感情的受伤者蒋兴哥,与人方便,办事为他人留有余地,给他人留下面子,最终是自己方便:陈大郎的妻子和原籍的家产最终被他收编,犯了错误的原配妻子也回到了他的身边,即使犯了人命案,也吉人有天相。而陈大郎破坏了他人的
恩爱夫妻
明朝万历年间留下的可以称得上是珍贵文化遗产的文学作品,至少有署名为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汤显祖的千古绝唱《牡丹亭》。但是,如果说更能反映万历时代各个社会阶层精神面貌的,恐怕还得推“三言”和“二拍”,也就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插图)虽然这几种书的结集出版是在天启乃至崇祯年间,但早在嘉靖、万历时期,其中的许多著名故事已经成为说书人的经典、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放下“二拍”,我们可以算算“三言”中的名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以上《喻世明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吴衙内邻舟赴约(以上《醒世恒言》),等等。
如果我们认真读读这些作品,也许会发现一个现象,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凡是能够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为人处世的,其结果一定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若是执著认真、爱钻牛角尖,那一定是既和自己过不去,也和别人过不去,悲剧也因此而发生。
我们重点说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是整个“三言”的第一篇,主人公是蒋德,又称蒋兴哥。这位蒋兴哥是湖广襄阳府枣阳县(湖北今县)的一位青年商人。小伙子人长得帅气,爱动脑子,从小跟随父亲做生意,不仅生意做得很好,还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在枣阳县人人称道。十七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在邻里的帮助下,蒋兴哥娶了一位王姓姑娘为妻。王姑娘在家中排行第三,又是七月初七日出生,所以小名叫三巧儿。三巧儿聪明漂亮,蒋兴哥十分疼爱,小两口日子过得美美满满、甜甜蜜蜜。
但是,好日子过得总是嫌快。转眼三年过去了,蒋兴哥为父亲守孝的日子也过了,想起父亲生前留下的许多生意还得打理,一些账目需要清理,于是和妻子三巧儿商量,要去广东一趟。三巧儿也是明白事理的女子,好男儿志在四方,总不能把男人拴在裤腰带上吧?但小夫妻感情深厚,难分难舍。蒋兴哥天天说启程,天天还是留下来陪妻子。如此反反复复,一晃又是两年。蒋兴哥不得不咬咬牙,狠狠心,必须要走。他暗中把一切都准备好,直到临行前的几天,才和三巧儿说明。到了这个时候,三巧儿舍不得也得舍,只得千叮咛万嘱咐,要蒋兴哥早去早回,免得自己担心。蒋兴哥的生意主要是在广东和江南,在广东的全浦(今属广西北海)采购珍珠,销往江南的苏州、松江;又在苏州、松江采购丝绸、布匹,卖往广东。
这样一来一往,时间就比较长了。这一次蒋兴哥倒真是想少做一些生意,广东把父亲遗留下来的账目处理掉,顺便也到苏州,给妻子购置一些高档衣物,因为当时全国消费看苏州,苏州的服装、家具,都被称为“苏样”。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蒋兴哥一路风尘,又加上思念家中的妻子,不知不觉病倒了。蒋兴哥心中一急,一上火,小病成了大病,这就耽搁在路上了。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批评商人忽略夫妻之间的感情,总是把妻子搁在家中,自己为着蝇头小利,四海为家。但作为商人,生意多在外地,多在路上,又岂能天天守着老婆过日子、坐吃山空?所以,他们也多有不得已之处。且,当年的交通、通讯及医疗条件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不少人的性命就在了路途上。如果朋友们有兴趣读一读明朝和清朝各地的地方志,其中的“烈女传”或“节妇传”,传主有许多就是商人的妻子。
红杏出墙
我们放下蒋兴哥病在路上,再说三巧儿。丈夫临行时说好,年前一定是要回来的,所以三巧儿到了临近年关的那些日子,一颗心就吊在了丈夫的身上,得空就上阁楼,开窗眺望,希望能够早一刻见到丈夫的身影。这就是人家两口恩恩爱爱的感情。但是,今天盼明天盼,左也盼右也盼,盼穿了双眼,就是不见丈夫的踪影。转眼过了年,蒋兴哥还是没有回来。三巧儿心中着急,乱七八糟的念头便
时时出现。比如,丈夫是否做生意赔了本钱,滞留在某地?比如,丈夫是途中遇上风浪或歹徒,性命堪忧?比如,丈夫年轻俊秀,手上又有钱,是否在某处受到了异性诱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眼看正月过去,又是二月了,春暖花开。这天,三巧儿照常上阁楼,开窗户,向外眺望。还真是天如人愿,眼见着一人身上穿着和丈夫一样的鱼肚白的湖纱道袍,头上戴着苏样百柱帽,从远处朝家中匆匆而来。此人越来越近,三巧儿心中一阵狂喜,差点儿就叫出声来。但是定睛一看,却不是丈夫,是一位明代《货郎图》(局部)身材、长相,乃至穿衣戴帽都和丈夫相似的年轻人。三巧儿顿时感到失望,正要回身关窗,却见那年轻人正好抬起头,盯着自己看,不由得一阵脸红心跳,赶忙把窗户关上。这种事情本来随时都可能发生,看错人的事情不是很简单吗?但这件事情却不简单。原来被三巧儿误认为是丈夫的年轻人也是位商人,来自大名鼎鼎的徽州,是位徽商,姓陈,人称陈大郎。当时的湖广是国内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地,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陈大郎是带着大本钱来这里做大米生意的,要从这里购买大米去南京、苏州销售。虽然三巧儿发现认错人后赶忙关上了窗户,但这个陈大郎就因为这一眼,就一见钟情,喜欢上了三巧儿。当天晚上回到客栈,翻来覆去,怎么也没入睡。接下来的几天也是这样,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用中国民间的话说,他的魂儿被三巧儿勾走了。反复思量之后,陈大郎想起了当地一个卖珠宝的老太太,平时大家都叫她做“干娘”,和自己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比较熟悉,而这个干娘就住在自己看上的那位美人家的街对面。想到这里,陈大郎振奋起来,检点行囊,取出一百两银子、十两金子,揣着便去见干娘。干娘见是陈大郎,十分高兴,多日未见,可能是有大买卖了。陈大郎告诉她,这次真是想做一笔大买卖。说着,取出一百两银子、十两金子,放在干娘面前,说这是订金。干娘见了这黄灿灿、白花花的金锭和银锭,乐得合不拢嘴,忙问:“大郎想和老婆子做什么生意?”
陈大郎笑了笑:“街对面的那个阁楼,住着什么人家?”干娘顺着陈大郎的手指一看,说道:“那是做珠宝生意的蒋兴哥家,大郎要和他家做生意?”陈大郎道:“正是。那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是蒋家什么人?”干娘答道:“那是蒋兴哥过门才几年的娘子。大郎所问何意?”陈大郎凑近干娘的耳朵:“想烦干娘做个鹊桥,让我和她见上一面?”干娘一听,连忙摇手:“这个使不得!”说着,把那一百两银子和十两金子推向大郎:“这个蒋兴哥在本地特别有人缘,他的这个新婚娘子也是有身份的人家,平日贤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个生意做不成,你赶快收起这颗贼心吧!”
当然,话是这样说,干娘却委实放不下那么多的金银,经不住陈大郎软磨硬泡,而且承诺事成之后再以一百两银子做酬谢,干娘答应了。答应之后,干娘费尽脑汁,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划和实施,终于帮助陈大郎把三巧儿骗到了手。由于这个过程对于我们今天的题目不重要,所以略过不提。从此,三巧儿由被欺骗到真心相爱,把对蒋兴哥的感情转移到了陈大郎的身上。时间其实是可以冲淡感情的,蒋兴哥离家已经一年多,陈大郎却天天在身边。这位陈大郎把三巧儿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白天在外面谈生意,晚上就在这个家中过夜。在这两个人印象中,好像蒋兴哥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转眼过了一年,蒋兴哥那边仍然没有消息,这边陈大郎却因为在外时间太长,家中的妻子一再来信催促,只得打点行李,要回老家徽州。三巧儿得知陈大郎要走,哭得泪人一般,如同当初蒋兴哥要出远门一样。你看看,会哭的女孩子可能感情也像泪水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陈大郎临行时,三巧儿难舍难分,又是一阵抱头痛哭,并拿出一件东西来。什么东西?一件珍珠衫。据说穿在身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乃是珠宝商人蒋兴哥家中的传家之宝。蒋兴哥自己舍不得穿,给了三巧儿,如今三巧儿又把蒋家的这个传家宝赠送给了情人陈大郎。
无巧不成书
这个故事叫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故事的节眼就在这件珍珠衫上。陈大郎收起珍珠衫,与三巧儿挥泪而别。从此天各一方,再没机会见面了。陈大郎自从离开枣阳,天天想、夜夜想的,就是三巧儿,就是和三巧儿在一起的日日夜夜。他把珍珠衫贴身穿着,犹如三巧儿就依偎在自己的身上。一路顺风,不久到了苏州。陈大郎找个干净客栈住了下来,寻找买主,出手粮食,准备做完这一档生意之后,回老家徽州。这一天,陈大郎参加一个朋友聚会,都是生意场上的人,管他生人熟人,都是一见如故。而其中一位自称姓罗的年轻客商,来自湖广襄阳,和陈大谈得特别投机,两人相互问了下榻的客栈,互相看望,遂成知己。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位自称姓罗的襄阳客商,正是久病初愈的蒋兴哥。当时的习惯,商人在外,一般不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蒋兴哥的母亲家姓罗,所以就冒了这个罗姓,人们都叫他罗小官人。蒋兴哥病愈之后,带着从合浦购买的珍珠,来到苏州。准备脱手之后,购买一批苏绣回老家枣阳。没有想到在苏州和陈大郎成为朋友。
这天蒋兴哥把生意的账都做了了结,准备回老家,行前来到陈大郎下榻的客栈告别。陈大郎就在客栈备下酒菜,为蒋兴哥饯行。当时天气正热,两人喝着酒,谈着生意,谈着人生,谈得高兴,都把外衣脱去了。这一脱不要紧,陈大郎便露出了三巧儿所赠的珍珠衫。蒋兴哥初见珍珠衫,大吃一惊,却不好追问来由,只是不绝口地称赞。陈大郎多喝了几杯,趁着酒兴,问蒋兴哥:枣阳县有个蒋兴哥,兄台是否认识?蒋兴哥见陈大郎问起自己,感到蹊跷,含糊其辞地回答说,听是听说过,却并不相识,难道陈兄你认识?陈大郎趁着酒兴,兴奋地告诉这个近在咫尺却并不相识的蒋兴哥,说自己如何如何和蒋兴哥的妻子三巧儿好上了,这珍珠衫便是三巧儿所赠。一边说,一边落下泪来,说自己如何如何想念三巧儿。蒋兴哥耳中听着陈大郎的叙说,心中却如刀割一般难受。他勉强告辞,急忙雇了船只,沿着长江、汉水,往家乡枣阳而来。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