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
时间:2010-11-06 00:50来源:半壁江
网 作者:江晚渔歌 点击:
次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是我这个暑假看的第一本书。我读得很快,那么几天就一气读完,因为有了大块的时间。躺着、坐着;在电脑前,在电视前,在饭桌前;喝着咖啡、舀着西瓜、啃着玉米,我都能读,都在读它。 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本好书,因为白岩松虽然是一
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是我这个暑假看的第一本书。我读得很快,那么几天就一气读完,因为有了大块的时间。躺着、坐着;在电脑前,在电视前,在饭桌前;喝着咖啡、舀着西瓜、啃着玉米,我都能读,都在读它。
我不知道,它算不算一本好书,因为白岩松虽然是一位优秀的电视人或新闻人,却怎么也算不上一位
。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早已过了对文学钟情的年岁,看书、阅读更多的成为一种逃离现实,寻找思想,打开视野,扫涤心灵的手段。记忆中的自己是很爱读书的,家里邻里都知道我是“书呆子”,但是在初中以前,除了课本,我是没有“读书”的记忆的。因为家里根本没有书可读,我生活的那座小岛更没有书可买(即便有书也没钱买)。因为儿时的阅读匮乏,使自己长大后更加对书有了一种如饥似渴的衷情。但是,也许是没有阅读的童子功,对于书,我总是缺乏鉴别能力,我总是凭着感觉找书,凭着性情读书。随着年岁的增长,工作的稳定,读书于我,再也没有了急功近利的迫切,更多的是一种随性而遇的收撷。因而对那些词藻华丽,文言晦涩的东西逐渐望而却步,没了一份探究深思的耐心,相反,更喜欢那种文风平实,说尽浮生百态,走入寻常百姓,回味陈年旧事的闲言碎语。
手中的《痛并快乐着》显然不是白岩松的闲言碎语,但又极像他在对朋友、对家人、对自己语焉不详的职业描述,描述那电视屏幕后面不为我们所知的背景故事及自己的心路历程。说他的描述是“语焉不详”,是因为每看一个章节,我都让回忆起看那个电视节目时的情景,想更多地知道那个事件背后或白岩松自己更多的东西,也许人的窥探欲让我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
所以,看他的书,让我想起了昨晚与朋友飞的聊天。同样从事这个职业十多年,多年不见的老友相见,谈论的话题竟然还是学校、学生、考试、作业……那份十几年培养的职业习惯、思维定势早就深入骨髓,一见并滔滔不绝,一发而不收,让两位不是同行的先生简直可缝可插嘴!那是因为对职业的投入。对自己职业同样投入的白岩松,在书中从“告别校园”,循着自己从“报纸生涯”到“走进电视”,到“我与电视”未完约会的一路足迹,向我们娓娓道着自己与电视与新闻的故事。那位天天在电视里危襟正坐地谈国事天下事的公众人物,突然成了隔壁办公室的一个大哥哥,向我们聊着一份他的职业故事。是的,昨晚面对面的是朋友飞,捧着书时面对面的是白岩松,他不再在电视里那样遥远,那样陌生,那样地讲着别人的故事。捧着书的时候,我感觉他就在隔壁,只是隔着一道墙,只是因为我们的工种不同,却诉说着相同的热情与投入。
我喜欢这样读书的感觉,读一本书,让我感觉又结识了一位朋友,或者是又认识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当然,我与飞的聊天是狭隘的,肤浅的,用先生的话说具有浓重的“小职业心理”,而白岩松的职业报道的却是国家大事、国际大事,他所接触的事件不是震憾全国就是影响全球,他所讲述的人个个都是不平凡的“东方之子”。即便这样,那些曾经在电视中遥不可及的事件,似乎就这样突然立在眼前,让我也平添了一份莫名的忧国忧民情愫;那些高不可攀的人物,在白岩松的白纸黑字间变得那样可爱而鲜明。
“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对自己从事这份职业的感悟,我想,也是我们每个人从事自己职业该有的感觉,如果你投入了,热爱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