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台湾旅美 张凤,祖籍浙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任职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25年,是北美华文 协会秘书长。张凤热心关怀海外华文社团,组织并主持文学演讲会,还应邀在台湾、大陆亞歐演讲。她致力于研究当代文学和文化史,勤于创作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分别在两岸三地报刊发表。已先后出版《哈佛心影录》(繁、简两种版本)、《哈佛哈佛》、《域外著名华文女 散文自选集——哈佛采微》、《哈佛缘》、《一头栽进哈佛》《哈佛问学录~与哈佛大学教授对話30年》等多部作品集。 张凤在文章中谈及自己在美国写作的情况,为了重拾那魂牵梦萦、纠葛重重的文字旧爱”,寄托她对亲人师友家国的满怀心念”,她经常在一灯荧荧的深夜或破晓写作,“在这孤绝的岁月,面对悠悠天地,怆然中多少宣泄了汹涌的感性,也渐能殷勤四季,将智识的结晶公之于世。”的确,张凤那富有感性的文笔,不仅描述自我生命的断面,而且探索漂泊海外的学子们的心灵,赢得欧洲作协会长赵淑侠、名教授杜维明、夏志清、王德威、孙康宜、名 白先勇等人的赞赏,唤起了人们心灵的共鸣,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热烈反响。 张凤新著《哈佛问学录~与哈佛大学教授对話30年》共收30多篇,其中多篇是她为当代文化名家作传,特别是她描写王德威、孙康宜等位旅外华裔学者的文章,真实地展现了当代海外华人的精神风貌。她崇敬在海外经过艰苦拼搏的成功华人,在她的文章里,她表现一个成功的生命在异域的崛起,揭示那一串美丽人生梦想的实现。她心思灵巧、文笔细腻,以自己观察生活与描写生活的独特方式,写出她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写出人性的真善美。她善于将个人的命运提升到历史的高度予以认识,以文学的笔触,为历史补白,显示出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魅力。张凤的文章也展现出她自我生命在不同时期的横断面,文中诚挚地侧记了她人生途中心悦的点滴感受,呈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命色彩,弥漫着浓重的沧桑感,总是显得深情绵邈,感人至深。 二 张凤注重在整体人生的层次上关注人的命运,思考人的价值和人的自身能力的实现,立足于可以经验地观察到的个人及其现实活动,写出海外华人在异域空间的生存和发展,展示人物的命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张凤笔下主要的人物形象体系,是海外华裔学者。她对于人物性格的描绘,达到了对于海外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次的艺术概括,达到了对于时代本质的某种揭示。 在五、六十年代赴美留学的热潮中,有一大批台湾青年移居美国,他们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异域环境中,经历了孤独寂寞与幻灭飘零,对于故土的怀恋和文化乡愁深植于他们的心中。由于处于历史的夹缝、文化的夹缝、时代的夹缝、政治的夹缝之间,他们中有的消沉了,他们中也多事业成功者,数十年的异域生活,他们大都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与他们有着类似经历、同样身处异域的张凤,用她的散文书写,致力于描绘这样一个海外学者的形象体系,去表现她对于这个阶层人们思想、情绪与命运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完整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系,从而表现了她强烈的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倾向。 张凤是个创作态度严肃而又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 。她的文笔不带政治偏见,她注意寻找那些足以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典型人物,或以其学问的成功获得人们的敬佩,或以其道德和情操的高尚赢得人们的赞赏。她笔下的学者,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更是民族的优秀代表,是人们产生认同意识的对象与楷模,从这些文化精英群体中,人们也可以感受到张凤对于现代“理想人格”的认同与建构。 张凤笔下所描写的海外华裔教授,有20多位男性和7位女性,他们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示了海外华人精英的形象特征,显示出文化精英感召社会成员的人格魅力。他们分别是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同时也是中研院院士、国际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哈佛首位华裔女教授获得哈佛女校雷克利夫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当选中研院人文组第一位女院士的音乐与演唱艺术史家赵如兰教授;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在华夏及欧美影响力无远弗届的诗词学家叶嘉莹教授;作为华人女性名汉学家的第一位、出掌耶鲁东亚系系主任、人文科学院院士孙康宜講座教授;首任华裔燕京学社社长及哈佛东亚系系主任、著名的儒学講座杜维明教授;曾经兼任哈佛族裔委员会主席的城市现代性专家自谦不已的李欧梵教授;被誉为“中西合璧难得奇才”的普林斯顿大学“大才子”的高友工教授;首开哈佛中国现代文学视野跨文化的王德威講座教授,以及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或提名。尤其著名的海外华人学者,置身于西方文化潮流的强烈冲击之下,每个人都走过相当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与辉煌,他们在国际人文学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们的人生经历,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生活的印痕,没有卑微、奴相、恭顺和奉承,而是表现出中国人奋斗、刻苦、勇敢和正义的可贵,给我们以极有价值的启迪,令人深深难忘。 此外,张凤还不辞辛劳,追寻张爱玲在美国期间的生活片断,展示张爱玲与哈佛大学及学者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关系,可作为张爱玲传记的补白。 张凤不仅以一种永恒的真诚,去探索成功者的心灵,而且还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她和这些哈佛学人的友情交往,人物个性跃然纸上,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自己那多情柔婉的形象。张凤感恩刻苦勤奋白手起家的公婆,还有在哈佛独当一面、主持闻名的核磁共振实验室和貴重儀器中心的夫婿黄绍光博士,以及当年曾经影响过她的无数良师益友。他们构成了作者笔下的一个形象世界。虽然只是生活片段的描写和追忆,心灵深处的勾沉和白描,也使我们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影响着她的生命经历的那些可亲可敬的师友形象。我们阅读张凤的文字,就仿佛进入到她的感情世界,接触到她的生活与思想,感受到她的喜乐与忧郁、热情与柔美。 三 张凤的专业是历史,目前又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工作,这都为她的当代文化与文学人物的思想史的写作带来重要的影响。历史,意味着一种穿越,它穿越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求真,则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学识、勇气、人格和责任的检验。张凤的当代文化人物传记思想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时代背景,是中华民族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往以来的一段历史,展现了这段现代史背景中的海外华裔学子,追求事业成功,建立幸福家庭的人生历程。 张凤善于选择人物的典型片断,以省俭的笔墨,勾划出人物的神貌。有的重在从时序演进上对传主生平思想发展有所描述,有的则重在评价传主的学术成就和影响,突出了传主的科研成就与地位。在时间的经线穿引下,追寻传主的家学渊源,勾勒传主的生平经历,对传主的专业成就给予介绍点评,给读者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印象。 张凤所介绍的海外著名教授,都是成就突出,驰名于国际学术界,不仅在华人圈子里更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这就使得这些人物传记成为颇有汉学历史价值的学术性评传。由于作者对于传主学术成就的了解与材料掌握相当充分,对于传主的学术特点和贡献加以详细的阐发,帮助读者从更完整、更丰富的意义上接近和认识了传主的个性风格、贡献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凤的当代文化名人传记写作真是功德无量。 张凤的写作用语有分寸,笔锋常带感情。她不是停留在给笔下的人物戴上一顶顶空泛的桂冠,而是结合时代社会,通过纵观和横览,对传主一生的事业成就作出综合分析评价。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资料收寻和采访,再进行推敲琢磨的工夫,对传主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传主的个人素质、人生道路对其从事的事业究竟发生怎样的影响等等,有较完整、系统的把握和较为准确、突出的评析,捕捉到传主人格思想品德的许多闪光处,显示出独特的选材与描写角度。 张凤笔下的人物显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而又真实可信,这是与她注意开掘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分不开的。她交代传主的家学渊源,叙写他们的事业与家庭,突出他们的爱国心民族情。例如张光直教授,是台湾著名现代小说家张我军的儿子,文中写到他以考古人类学为志愿的缘由,写到他的太太和孩子的情况,特别写到他探寻台湾史和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以自己的科学考察成就回报祖国的情景,让我们对渊默沉潜、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总是虚怀若谷地指引后进的张光直教授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此外如:蔼然可亲的赵如兰教授,夫妻俩鹣鲽情深,“是一位永远前瞻的求进者”。一向以“主诚和认真”为特点的叶嘉莹教授,历经忧患劫难,东西合壁,影响满天下桃李,孜孜勤奋,烛照大家。孙康宜教授历经梗断蓬飘的人生苦境,在丈夫的支持下,苦尽甘来终获成功,是一位“谦和柔美而又爱才”的女性学者形象。还有“为如何再铸民族魂寻求答案”的杜维明教授、 “待人随和得体轻松不羁”的李欧梵教授、“恂恂温厚”、“潇洒自如”的台益坚教授等,字里行间流露出 对这些杰出学者的敬重与挚爱。读者阅读作品,就如在接触传主生活、灵魂与思想,也可一窥哈佛这座闻名遐迩的学术圣殿的神貌。 张凤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给人以历史感、文化感、民族性,表现出中国人勤劳、聪明、勇敢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她常常把自己笔下的人物,放在一个世界的范围和历史时空中,来比较、审视其发展和位置,注意到传主与同时代华人学者在思想文化艺术上的互相影响渗透,生动地刻划了协力使哈佛成为“人和”胜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学思历程,有不少重要的发现和令人高兴的收获,显示出清醒自觉可贵的民族意识。她使读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去关注海外老一代成功的学者,他们的艰辛与奋斗历程,为他们的成功而高兴,为他们的坎坷历程而深表同情。这些成功的海外学者形象,通过 个人心弦的拨动,传达了时代精神的音律,打着时代生活影响的印痕。作为一位中国人,一位有眼力、有责任心的 ,张凤在历史与文学的交叉地带辛勤耕耘,表现了一个独具慧眼的 的气魄与创见。 四 哈佛大学是举世闻名的学术重镇之一,张凤《哈佛问学录》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学贯中西富有创造精神的文化精英,他们在学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建树,不管是做学问的方法或是他们的学术观点,都能给读者以非常重要的教益和启迪。比如: “一怀孤月映清流”的汉学名师杨联陞教授,在中国史的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的研究工作,“常常以一点重心、一个文化的侧面问题,从古到今全面来看。” “为往圣继绝学,致力于儒学现代化转化”的杜维明教授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很有现实意义。他“认为当把intellectual 意译为智识分子,以智慧与见识来定义的智识分子,应该能站在自我意识较高的立场,能纵观大局,关切家国天下大事,在历史和文化智慧的导引下,不丧失高瞻远瞩的批判精神。” 王德威被认为是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的第三代领军人物,张凤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学术理论创见和研究特点,肯定他在跨文化平台上所作出的独树一帜的贡献。 从文化维度来看,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通常离不开一批思想文化精英们的贡献和启示,他们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新文明发展的文化动因。张凤对于哈佛文化名人的追踪探源与对话,以学术思想为论介重点,是知识的追求,真理的辩证,给人以重要的思想文化启迪。张凤是一位多情的 。她在描写华裔学者形象时,是怀着诚挚的敬意与感情的。她那描绘自我感情生活的片断,更显得柔美婉约、深情绵邈。她热爱大自然,热爱师友。以她那真情流露的感性笔触,兼及她在异域生活的感受体验,她文笔善写景,善言情。写景,则设色巧妙,动静结合,构成迷人的意境;言情,则托意寄怀,情长旨遥,显示独特的情采和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