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一个情结,是一个人心灵深处无法抹掉的记忆,唯有故乡才是我们灵魂和情感的归宿。这是我读完白忠德散文集《斯世佛坪》的感受。 白忠德是西安财经学院副教授,他的故乡佛坪就在秦岭的大山里。离开故乡这么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把目光从故乡离开过。故乡的风土人情、山水草木、珍奇动物对他来说无不勾魂摄魄。那里不仅有他儿时的记忆,还存留着他人格形成过程中感受到的一切。多年后,当他离开故乡重新审视这里, 故乡所经历的一切在他心里经过积聚、发酵、酝酿、升华后终于行之于言,成为他一篇又一篇精美的心灵散文。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失去其固有的色彩,正在变得世俗、凋零和落寞。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城市人,白忠德知道,不管自己多么享受城市,他生命的根就在秦岭的大山里,眷恋故乡、关爱故乡是他生命的本能。读他的散文,总有一股蕴涵着作者深情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感受到秦岭深处那片土地的温暖和神奇,感受到他散文作品中那种刻骨铭心的真情。无论什么形式的的文学作品,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白忠德散文的特点和魅力,就在一个情字,他以一名秦岭大山之子特有的深情去写故乡。“那是一方美丽的土地,一方让人无法割舍的土地。我把生命的根留在那里,佛坪成为我的情感故乡。”“我就好比一只风筝,无论飘得多远,都被那根长长的线牵着。那根线,便是由我对故乡浓浓的爱凝结而成。”作为一个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体验者和思考者,他挣扎在现代与传统之中,时时感受着文明与愚昧的碰撞。乡村不仅有他的记忆,也有着他精神的寄托。“那些充满泥土味的乡村淹没在我们匆忙追逐的脚步和荒凉的背影里。”“我不知道谁是这里的第一户人家,却可能知道谁是这里的最后一户。”《风过余家沟》、《回老家过年》所表现出的那种乡愁让人动容。在快速变化的乡村中,是放弃原有的精神家园还是坚守固有的传统文化?面对不断失去的东西,他极力想用文字留住乡愁。 白忠德还把关注点投放在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的珍稀动物。作为秦岭人的后代,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宣传环保,保护动物。他知道有一天,当秦岭动物都消失的时候,我们人类不知道将会面临怎样的惩罚。为了写好这些动物,他深入秦岭腹地观察动物,采访知晓动物的当地农民和基层保护工作者。通过观察、访谈甚至零距离接触,述说它们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并将它们的一举一动投放进自己的心灵。他笔下的动物憨态可掬、轻盈灵巧、活泼可爱,有着与人类一样的丰富情感和高贵灵魂。它们不仅是作为生命体存在,更是作为有着丰富情感、意识和思想的生命体存在。他把动物的命运与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明白,关爱动物,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世人常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的确,文品文风能够反映一个 的性情人品。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如果说,情感是散文的第一要素,那么思考就是散文的最高层次。在他的散文中,对家乡一些落后和弊端,他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揭露抨击,对一些没有忧患意识的官本位现象进行无情鞭挞。“人类在灾难中前行,或许能够战胜天灾;对于人祸,却无能为力。洪水毁灭不了我们,毁灭我们的是我们自己。”“落后的原因除了位置、地形、资源、人才、体制外,根子恐怕还在于缺乏思想观念、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6.9”水灾断想》、《由“3.28”火灾想到的》等对故乡人的愚昧、麻木、自私进行了深刻反思。敢于揭露故乡的伤疤,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白忠德之所以敢这样,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赤子的责任和担当。在他的作品中,对故乡无论是赞美、歌颂还是揭疤、鞭挞都是源于对故乡那份浓浓的挚爱与希冀。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率性、真诚、质朴、本真的心。 佛坪对于白忠德来说,既是地理的故乡,也是情感和文学的故乡。故乡的人事、故乡的山水、故乡的动物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和富矿,是他一辈子写不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