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开浏览器,查询画家爱德华·勒菲弗和那幅贯穿始终的画作《留下的女孩》,甚至还查了“《生气的妻子》”,“马蒂斯的学生”这些关键词。当然除了和这本虚构的小说有关的内容,没能查到确有其人其事其画。然而我愿意固执的相信,这个并行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故事真的发生过。真的有这样一幅触动灵魂深处的画作,穿越时空,串联起两个美丽而非凡的女人,是她们对爱与勇气的坚守,让这幅画历久弥新,熠熠闪光。 一句有点泛滥的话说,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是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苏菲是如此,丽芙也是如此。曾经,因为与爱德华彼此的爱,苏菲是天下最迷人的女人。秀发披肩,肤白胜雪,“目光中透着被爱之人才有的骄傲和沉着”。而和所有战争年代的故事一样,战火烧到了家乡,小伙子扛起枪奔赴沙场。经历与爱人生离的苏菲,艰难维持,遭受贫穷、饥饿与惊慌。然而超越一切的爱留给她的勇气还在,小说一开头那个“小猪事件”就让我爱上了她。我情不自禁在脑海中勾勒那个画面,穿着睡衣的女人,抱着伪装成婴儿的小猪,强忍住狂跳的内心,怕得要死,却在德国军官面前理直气壮。若那一刻我是在场搜查的德国士兵,也许不仅仅被这个女人的气场震慑,怕也是要爱上她了吧。苏菲一直说战争中的自己容颜不再,离开了爱德华的自己不再是画上那个健康迷人的女孩。其实,她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不惜以身犯险的大无畏,她对所有人都鄙视的莉莉安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她为了与爱德华团聚所勇敢付出的代价,这些何尝不是那个画上的女孩所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神采呢? 光阴荏苒,战火消散,原本与苏菲毫无瓜葛的女人丽芙正承受着痛失所爱的心碎,以及随之而来的麻木和颓废。然而这还不算,命运还要雪上加霜,本以为自己遇到“第二春”,那个男人却还要“横刀夺爱”,要走她与亡夫爱情的纪念,那幅她所深爱的画。不过,正是这雪上加霜,让丽芙变相振作起来。她回到已经消散的岁月中,去探询画中的故事,“留下的女孩”,竟然给她带来一种释然,让她更明白爱与勇气的意义。 好在好在,两个故事最后都有大团圆的结局。(对,我就是那个俗气地希望一切大团圆读者和观众。)苏菲没有在寻找丈夫的道路中香消玉殒,两人逃脱了战火,在一片乐土上平静地牵手共度余生。丽芙也在一番波折中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忘掉忧伤,也散发着画上那个女孩的神采和光辉。她在诉讼中宁可遭受种种不公,也要保护苏菲名誉,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地方。我愿意相信一次“宿命论”,这幅以苏菲为主角的画,看似恰巧来到丽芙手中,也许其实是冥冥中注定的安排。因为她们,都是《留下的女孩》,她们都和画中人一样,美丽、迷人、心中有爱、勇气可嘉。 近年来女性题材的畅销小说,容易落入一个窠臼,就是为了烘托女性主角的“高大全”,往往把她们描写得太完美,而其他人物,尤其是男性角色,则显得过于脸谱化,过于平面。但在这本书里,我惊喜地看到,作者成功做到了主角不完美,配角很出彩,但又不抢主角的风头。两个女主角都有自己的“小性子”,这在“番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会生气,会妒忌,会在吵架之后夺门而出,会为丈夫蜜月里工作而落泪伤心。正是这种缺点,让我的心更加为苏菲和丽芙倾倒。别的女性角色,伊莲娜、莉莉安、莫等等,也都有血有肉,各有不同,都是女性美和力量的展现。 而男性角色,也并未成为女性的“布景板”。苏菲那远在战场的丈夫爱德华和丽芙深爱的亡夫大卫,虽然在小说正篇中没有真正出场,却在苏菲和丽芙的回忆中十分鲜活。两个男人之间隔着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隔着战争与和平,但却共同拥有对生活赤子般的情怀,对各自工作的超人天赋,也都留下了世所称道的好作品。所以,爱德华画出了《留下的女孩》,而大卫第一眼就被她打动。再说到保罗,哦,保罗实在是所有女人心中的Prince Charming吧。踏实、沉稳、风度翩翩,最后出现在法庭上“英雄救美”时,实在是正义感爆棚,读得我心潮澎湃。最后,看到丽芙与他开始了新生活,我竟然在心里说了句:“把丽芙交给你,我很放心。” 不过,全书的男性角色,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首先出场的德国军官,书里寥寥几笔,把他的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冷酷,严谨,是入侵别国的侩子手;然而,他心中也有温柔的角落,有远离家人的无奈,懂得欣赏艺术。他对《留下的女孩》着迷,恰恰就是因为苏菲散发出来的纯洁与阳光,是他生命中随着战火再也一去不复返的东西。正如书里说的,他曾经恳求苏菲,忘记彼此是敌人,做普通人,做朋友。我想,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是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与爱的吧。而最后,为了那个《留下的女孩》,他也做出了违反原则的事情。爱德华与苏菲的故事,能有大团圆的结局,最需要感谢的人,也许就是他吧。 这本书大概能归入我最喜欢的那种小说类型,小说人物都没有大恶大坏,只是时局所趋,让他们纠缠在一起。而这本书,所有跃然纸上的人物交织在一起,虽身处不同时空,却心意相通,百般苦难和挫折,都阻止不了他们走向光明。大概这就是爱和勇气的超越一切的力量,也是两者成为世界上最珍贵东西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