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济学大师的理论,你信,就输了! 来自英伦的大咖阿尔佛雷德·马歇尔曾坦言,经济学是人们对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但遗憾的是,以往过于抽象而狭隘的定义,让普通老百姓学习经济学的热情和兴趣大打折扣。《经济学百年纠结》(九州出版社2015年6月版)是物理学博士黄风义写给草根读者的趣味经济学作品,隶属于通俗但不肤浅的扫盲级读物。他在书中刻意提到了经济学治学的基本原则,即效率原则,力求简洁明确。在现代传媒的各种造势下,广大人民群众往往被演员一样的“砖家”或“叫兽”那些所谓的理论、概念、数据或模型所蒙蔽,进而失去了判断力,忽略了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 一直以来,建立在资源的稀缺和分配、理性经济人、自利原则、边际效用递减定律、供求关系定律等基础上的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一门逻辑严谨、自圆其说的科学。但以上奠基性的定律和原则中存在逻辑漏洞、语法病句以及代数学错误。虽然传统经济学的某些具体分析和数理模型可以解释部分经济现象,但理论体系的基础却违背了千百年来基本的逻辑规范、科学常识以及人的理性,把片面的小概率因素当作主要甚至全部因素。 《经济学百年纠结》有别于市面上一般“剪刀加浆糊”的经济常识读物的关键,恰恰是源于寻常的生活。作者将自己象牙塔式的学术思考转化为最为平实的语言,通过生活化的实例、结合当下热门话题,将经济这一充满复杂多样的体系全方位总结出来。即使从未接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通过阅读本书也可以简单掌握把脉经济波动之方法,这是在其他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中不能体会到的。 萨缪尔森的著名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过去几年,哈佛教授曼昆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似乎有超越的趋势。据说在2011年底,哈佛大学的几十名学生在曼昆的课堂上集体退出来罢课,抗议课程中所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大约三十年前,在北大物理系本科的课堂上发生过类似的一件事,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声质疑,经济学或哲学老师讲的终极真理、自我否定等基本原理是自相矛盾,在沉寂、沉闷或近乎沉睡的课堂上的一声呼喊,引起了大家哄堂大笑。我们可能已经隐约感觉到了,那不只是针对提问的同学卖萌好笑,也不只是针对某个具体命题的缺陷,而是感受到表面上那么宏大、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下,却隐含了这么浅显的漏洞。 经济的任务是通过提高效益满足人类的需求而非政治家宣传的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增加供给才能提高消费,供应货币并不能改变真正的需求,只会使人们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储蓄创造了资本,资本扩大了生产;储蓄能够保障消费,防止经济崩溃,美国历史上经济大发展时期正是高储蓄时期;技术创新是单向活动,因此生产效率随着技术创新必然越来越高,效率的提高必然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必然增加消费等等。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那些在镁光灯下侃侃而谈的专家教授那样精通经济学,但是绝大部分人是能够判断得出哪些理论更符合常识,因为常识一定是最简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