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崔莺莺是如何被始乱终弃的

时间:2015-02-12 07:32来源: 作者:铁路冰夫 点击:
春节快到啦,各地剧团各个剧种惠民上演的剧目中一定少不了经典剧目《西厢记》。可是你知道这个剧目是谁的爱情故事成就的,最初是谁写的吗? 《西厢记》的故事改编自唐代话本小说《莺莺传》,而那《莺莺传》中并没有扶灵柩一事。是后来金代的“董解元”(名字

春节快到啦,各地剧团各个剧种惠民上演的剧目中一定少不了经典剧目《西厢记》。可是你知道这个剧目是谁的爱情故事成就的,最初是谁写的吗?

《西厢记》的故事改编自唐代话本小说《莺莺传》,而那《莺莺传》中并没有扶灵柩一事。是后来金代的“董解元”(名字不祥)将其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的。当《莺莺传》的故事从唐代流传了400年,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问世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董西厢”。“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而这个董解元性格不但狂放不羁,蔑视礼教,且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加之他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等非常熟悉,平时就喜欢写诗作曲,自然成就了他的成名之作《西厢记诸官调》。“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期形成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宫调”。简单说来,诸宫调就是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后来明、清人又称诸宫调为“弹词”或“弹唱词”。 《西厢记诸官调》就是一部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莺莺传》。《西厢记诸官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编,矛盾冲突由始乱终弃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精神;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尾,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而且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富于生活气息。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后来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这时侯,才有了王实甫的《西厢记》,简称“王西厢”。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的“王西厢”,人物特点更加鲜明,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故事情节更加曲折,这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厢记》。由于“董解元”和“王实甫”都没有到过普救寺,没有亲力亲为的现场感,他们只是读过《莺莺传》(王实甫还读过《西厢记诸官调》)就在戏中加上了个扶灵柩的细节,以求崔老夫人一家在普救寺耽搁得更加自然,和张生遇见的更加合理,戏剧情节更加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两回事)。

据说《莺莺传》是元稹写的,写的就是唐代大诗人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假名张生,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行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是唐代的着名诗人。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世称“元白”。他与白居易、李绅、韩愈、刘禹锡齐名。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词浅意哀,仿佛是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假使《莺莺传》不是元稹的自传,那元稹也确是位风流才子,只以他与唐代名妓薛涛的交往为例。薛涛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及遇元稹,忽然就把那一点温柔的女性之花绽放的淋漓尽致。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了薛涛,那时,薛涛已经42岁了,但风韵仍不减当年。于是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薛涛出身书香门第,幼时即显出过人天赋,后来,薛涛因为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她只得沦为乐伎。唐德宗年间,统领西南、能诗善文的儒雅官员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且是官宦之后,便破格将乐伎身份的她召到帅府侍宴赋诗。还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碍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元和四年三月,元稹授监察御史,出使东川。元稹早就听说过才貌双全的薛涛了,这一次出差到西蜀,他就想办法认识薛涛,但总是没有机会。后来,司空严绶知道元稹的心意了,就经常安排薛涛去服侍元稹。因为在当时,召官妓侑酒必须得到官厅许可。但让严大人没想到,差异如此之大的二人,居然还走到一块了。元稹确实是懂诗的,尤其是他写给薛涛的情诗更令薛涛爱如潮涌,一发而不可收。在薛涛看来,自己已经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但元稹的诗着实给了她很大的安慰。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告诉薛涛,我们将会是同心人,因为我们都爱诗。大唐开国以来,女诗人不多,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洪度是薛涛的字,这些年来,薛涛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涛激动万分,连忙回应说,“元郎,你也是呀!”于是,绣榻旁,两人相依相偎,深情款款的相视一笑。因为他们知道,这并不是肉麻的吹捧,而是相知相交。于是,两人开始朝朝谈诗,日日游玩在锦江岸畔,相伴流连于川中各地。那一段日子,是薛涛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那段日子里,薛涛仿佛从四十岁回到了十四岁。元稹三月都成都,七月就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之后,元稹临别时笑咪咪对薛涛说:洪度,我要走了,我一定会回来的。薛涛却心灰意懒地说:元郎,可别忘记我啊!元稹说:不会的,我不会忘记你,更不会忘记你的诗,就常常写诗给我吧。”元稹就这样带走了薛涛的诗和薛涛的爱情,而且带走了她一生中唯一的爱恋。虽然元稹比薛涛年轻,但元稹却早薛涛数年辞世。元稹一生中不断的攀龙附凤娶贵族女子,也不断在宦游途中与各地风流才女谈情说爱。我在成都的望江亭公园寻找薛涛和元稹的踪迹。望江亭公园有薛涛井、薛涛墓、薛涛纪念馆,却没有元稹的蛛丝马迹。锦江涛声中,你可以想见,在那昔日的亭台楼阁上,有元稹薛涛相依相偎的身影,锦江畔有薛涛元稹踏青的足迹,晨风里有薛涛“画眉深浅入时无”的俏语娇音,烛光下有薛涛元稹二人作诗唱答的凝思静想。我在薛涛的诗《池上双鸟》里看到了元稹的影子“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那《莺莺传》里有没有薛涛的影子呐?

可惜了,薛涛在元稹走后真的就寄了好多诗表示怀念之情,如《春望词》四首“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这是揪心的相思和期盼,期望情人重续旧欢的时日;可是春去春归,音信渐渺,薛涛越盼越失望,她甚至望着天上的云彩、江畔的翠柳和院中的春花,与它们诉说离情之苦。并化作一首“咏牡丹”,在夜深露重中与元稹细诉衷情。“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牋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元稹知道不知道呐?恐怕元稹早已经又左拥右抱了。薛涛,薛涛是谁?薛涛啊薛涛,你也不想想,元稹才三十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生理心理均正常,而你已经徐娘半老了,你还指望永远老牛吃嫩草哇!他们之间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呐?想来薛涛肯定是有的,元稹却不一定,元稹极有可能是逢场作戏,就像现在有些贪官所说的“中国的女星我都玩腻了。”元稹也可以和朋友说“薛涛我都玩过了”。而像元稹这样风流倜傥、年轻英俊的帅哥,薛涛也可以说,反正嫩草我已经吃过了,管他一口还是几口?我想,在等不到元稹半点消息后,薛涛也应该这样想。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王实甫的《西厢记》,不管越剧京剧,还有许多地方剧种都排演过《西厢记》,二人转都有“大西厢”和“西厢观画”等版本,就是邮票也有“西厢记”题裁。但哪个版本也离不开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西厢”的主要特点是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流,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情软弱的才子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以致我们现在把牵红线的人统称“红娘”。而京剧居然在《西厢记》外,以红娘为主角,另辟蹊径的演绎出一部全本大戏《红娘》。《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同时, 与“董西厢”相比,“王西厢”反封建的思想更加鲜明,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精典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 ,正因为如此,贾仲明才在《凌波仙》中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都说我们宣传新婚姻法时创作的戏剧作品《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典范。现在看来,《西厢记》在这方面比它们早出了600多年。

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情况。据《元史》记载,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王实甫的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母亲阿噜浑氏,“赠太原郡夫人”。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但却因“与台臣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原来王实甫40岁就当过省级领导干部,拿到现在绝对是年轻干部,本来前途无量,但他却弃官不做。回到大都(今北京)后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厮混于勾栏瓦舍,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元大都时期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愿望,因此才能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西厢记》来。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他的代表作《西厢记》所表达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制而造成剧情简单化和模式化的缺点。这一形式上的大胆革新,对后来的戏剧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

我最喜欢看越剧《西厢记》,尤其喜欢看钱惠丽方亚芬演的越剧《西厢记》。不要说钱惠丽饰演张君瑞的风流倜傥,我觉得那方亚芬就是崔莺莺的化身,那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抬手一投足和风摆杨柳般的婀娜多姿,活脱脱就是个崔莺莺在世。那月夜下的焚香祈祷,那微风中摇动的花影,那意念里的隔墙听琴,那闺房内的辗转反侧,顾盼生辉,都叫人感受那故事的跌宕起伏,形态的多姿多彩,音韵的凄迷婉转。还有那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让人感动不已,在秋风秋色秋景中情牵意惹。以致那句念白,“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更令人拍案叫绝。全句没写一个人,却交代了人物、景物、时间、地点戏剧中的所有元素,让我们看到一个人骑着快马在夕阳的山色中飞奔,依稀可见一个人在傍晚的山路上扬鞭催马的英姿,感受他欲去长安考取功名并希望尽快返回好与崔莺莺终成眷属的急迫心情。让你不由自主的随着崔莺莺的目光,方亚芬的念白在夕阳箫鼓中的深山里随着张君瑞的身影,追逐那匹无形快马飞驰而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北京故事:描绘老北京城的容颜

作者: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建造北京城的过程中,每一块墙砖,每一座宫殿,每一处河堤都藏匿着北京历史的故事。北京城既…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