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从花面狸说到雾霾

时间:2015-01-15 08:34来源: 作者:咬文嚼字 陈金利 点击:
曾有这么一件往事:武昌蛇山黄鹤楼公园树丛中,一只花面狸被人们擒获,交由市动物园饲养。这只花面狸重约十公斤,长近一米,相貌凶悍,齿利嘴尖,灵活异常。其正身毛呈褐色,脸上毛黑白相间,四腿短小,尾巴长约半米。交接过程险象环生,工作人员将花面狸诱

曾有这么一件往事:武昌蛇山黄鹤楼公园树丛中,一只花面狸被人们擒获,交由市动物园饲养。这只花面狸重约十公斤,长近一米,相貌凶悍,齿利嘴尖,灵活异常。其正身毛呈褐色,脸上毛黑白相间,四腿短小,尾巴长约半米。交接过程险象环生,工作人员将花面狸诱导到动物园的制式笼中时,颇费周折。身体极度柔软的花面狸好像没长骨头似的,见缝就钻。而且见人就咬,还不时发出尖厉的叫声,甚至将捆绑其腿的铁丝咬成锯齿形。

就是这样的禽兽,如果探究一下它的特性,会发现其间有着不少的学问呢。

狸,俗称野猫,属脊椎动物哺乳类猫科,大小似狐,有斑如猫,圆头大尾,善窃鸡鸭、捕鼠,古籍中多有记载。《说文解字》:“狸(狸的异体字),伏兽。”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狸善藏伏也。”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善伏之兽,即俗所谓野猫。”狸善搏鸡捕鼠,宋罗愿《尔雅翼》:“狸,善搏者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搏狸”“搏牲”。狸搏鸡捕鼠的一套特殊本领,就是捕获猎物前先埋伏不动,突然纵身向前,咬住拖走,干净利索,所以被人们称为“伏兽”。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古籍中,狸与埋相通。当狸作埋讲时要读mái音。如《周礼·大宗伯》:“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狸沈”就是“埋沉”。古代祭祀山林之神用埋牲于土中的办法,而祭祀河水之神用沉牲于水中的办法。古代称鱼、鳖、龟、蚌之类的东西为“狸(埋)物”,因为这些动物常把身体埋藏于水、泥中。古代,又称藏在房屋孔穴中的虫子为“狸(埋)虫”。

不仅如此,由于狸的这一特性,还造出一些分别字来。狸的埋伏状态与其他物品掩藏在泥土草丛中无异,所以既有从土的“埋”,还有从草的“薶(mái)”。《集韵·皆韵》:“薶,《说文》‘瘗(yì)也。或作狸、埋’。”“瘗”就是“埋”。《汉书·楚元王传》:“又多杀宫人,生薶工匠,计以万数。”“生薶”就是“生埋”,活埋。

又如“霾”,《字汇补·雨部》:“霾,与埋通,瘗也。”古籍中,霾常作遮掩、隐没、埋藏讲。如《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是说,战车的两轮被泥土埋住,驾车的马匹也动弹不得,楚国的将士们仍手持鼓棰使劲敲打。诗中的“霾”就是“埋”。现在常说阴霾、尘霾、雾霾,“雾霾”是时下一个热门话题。雾霾是说空气中水汽和尘埃很多,能见度甚低,远近看不清楚,好像被掩藏、遮盖住一样,这也与“狸(埋)”的意思相类。

其实,“霾”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字形作,雨字头下是一只动物的形象,可能是狸,周围有三小点,疑表示尘埃。《诗经》中也出现了“霾”字的身影,如《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雾霾满天的日子里,心情郁闷,不由怀念起她的心上人来。其中“霾”正是雾霾之义。

由此可见,古人把从土、从草、从雨之mái,都用动物狸的形象去诠释,狸这种动物在古人心目中的分量一定很重。(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5年第1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公猪案:不同的历史,同样的闹剧或悲剧

作者:李杭育

《公猪案》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当代文学精品。人和猪行走在乡野山间,带动虚虚实实的时空穿梭,将原本毫无关联的片段式故…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