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称当今时代“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多”。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言过其实,但细想一下,还是有点味道的。现在 发达,各种文字伴着现代传媒业的不断升级,以山呼海啸之势,更以几何级数增长的速度,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由于文字的质量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可以说是泥沙俱下,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感觉。现在的文化产业由于商业利益的背后驱动,出版物虽然铺天盖地,但精神垃圾却越来越多。每年征订刊物,想挑选几本可以带来精神愉悦的杂志太难了。除了那几本熟悉的老刊物,每订阅一本新刊物,总有一种上当的感觉。除了时尚的印刷和好听的名字以外,内容与形式完全不符,里面的文字散发着浓浓的媚俗气息。读这些杂志,不但一点也激发不起阅读的冲动,更别提精神享受了。时下虽然文字狂潮涌动,带给了文化事业的表面繁荣,但这繁荣的背后,却包含着巨大的隐忧。 对大众来说,良好的阅读,会带给人们一份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经济富裕了,读书的时间却少了。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们大多把目光投向了与自己生存至关重要的物质生活领域,而我们的精神田园却荒芜了。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天天在报道“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一系列坑害人命的重大社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看似是经济利益引起的,但深层的原因还是从官员到商家,一大批强势的国民的道德素质严重滑坡。不读书,不学习,不注重精神修养,久而久之,精神世界变得日益萎缩,世俗的欲望无限膨胀,个人的道德自觉性逐步丧失。不少人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拿公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作为代价,换取一己之利和少部分人的利益。不少人现在仍在为此而前赴后继,铤而走险。想一下问题的严重性,确实令人后怕。因此这些社会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当下的文化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良的文化能改良人性。道理人人都明白,但细看当今社会,那些坚守人文素养,在文学这片天地里,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的庄重文学家们和严肃的学者们,已经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物。他们创作的精神产品几乎到了无人知晓的地步。即使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全国性大奖,也不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反响与共鸣。他们一年的经济收入恐怕不及一个歌星的一首歌,一个名演员的一次出场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谈恋爱,征婚,有人还把爱好文学当做一个炫耀的条件去博得对方的芳心。如果现在再去炫耀这个,非把对方吓跑不可。高雅文学和学术的贬值,让人们也对阅读表现出一种十分功利的态度。因此那些高雅,但不能带来现实利益的文字内容便遭到了排斥,渐渐远离人们的精神视野。深陷物质利益的泥潭,整天围着“钱”转悠,生活的浪漫性,渐渐消退;生命的艺术性,逐步散尽。人们对文化缺乏应有的敬畏感和亲近感,并且整天面对烟雾笼罩的天空,面对着工业污染造成的肮脏不堪的环境,人们的心灵能不变质,良心能不变坏吗? 回想我们当年,耳边时常回响着“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样的歌曲,那优美的歌声陶冶着我们的心灵,那浪漫的意境,滋润着我们的思想,那曼妙的旋律,平抚着我们的心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内心世界却表现得那样达观,那样从容不迫,因为健康的精神文化带给我们一份诗意的洒脱和浪漫。现在生活在钢筋混泥土构筑的城市森林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这样一份闲情逸致,为自己的孩子,絮絮叨叨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美好与幸福过往,再也没有精力,去阅读那些大部头的经典著作。童年记忆里的篝火,童年心中的童话,正在从我们的精神视野消失。人们心中只闲手中钱太少,只恨自己赚钱的本领太低。没有“钱”谁都瞧不起的社会现实,让当下的人们活得很实际。人们忙完一天的工作,有钱人出入一下高级的社交场合,中下层人士在家看一下电视或找一点刺激性强的俗文字阅读一下,来满足一下自己日渐萎缩的心灵世界。《人民文学》已经成了象牙塔里的古董,《故事会》则成了人民大众的新宠。整天吃着一些对精神益处不大的精神快餐,无暇或无缘人类的精神盛宴,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健康发育吗? 睁眼看一下当今的文字世界,能带给人们心灵温暖的文字淹没在一些具有超强刺激的世俗文字里面。这些文字借助各种美丽的借口,打着普及文化,宣传科学的旗号,将一些过去人们羞于启齿的神秘东西,一股脑端上桌面,来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谈“性”色变的中国人现在的性观念已经达到了空前开放的程度。我们的文化宣传发挥的作用功莫大焉。虽然国人的性意识开放了,但国人的性文明程度和性道德观念却没有提升,只不过是中国人满足性需求的渠道比过去更加通畅了。人们在性方面出现的社会问题比过去,甚至比封建时代还要严重。有钱人“包二奶”,贪官“养情妇”,这些曾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销声匿迹的社会丑陋现象,已经在国人眼里见怪不怪了,甚至为一些后来人纷纷效仿,因为这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妇女解放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现在仍有人把玩弄女性作为人生的乐趣,这说明人们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同时也说明当下的精神文化在引领时代进步方面出现了偏差。一个“西门庆”之流的人物频出的时代能说是一个没有问题的时代吗? 文化是时代的风向标,引领时代进步的方向。虽然金钱的作用对我们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但它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更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人活着总应该有一点追求。追求富裕,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关键是人们在求富的道路上,只关注如何富,很少或干脆没有去问为何富?因此,当有些人一旦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就不知道钱该怎么花,往何处花?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文化引领时代风气的作用没有发挥好。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却觉得却很沮丧,甚至看不到希望。对此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应该反思自己的责任和良心。拿起手中的笔,写点高雅的文字,有力量的文字,能温暖心灵的文字,让人们在阅读中,去冷静而理性地走出物质利益的泥沼,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感受来自时代的力量。让人们在享受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激励人们有所追求。这样文化净化心灵,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才会彰显出来。 文化是一股风气。当健康的文化风气弥漫整个社会的时候,人们的心灵世界必然是清新和纯洁的。当低俗的文化之风盛行,人们的心灵世界肯定会受到污染。精神文化只能是事业,如果当做产业来经营,如果眼睛过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的话,文化的生命力迟早要枯竭的。回顾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那些真正对人类文化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没有几个生前是过着养尊处优的优越物质生活的。这表明一个伟大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必定是一个精神的孤独者和心灵痛苦的体验者。他们在于无声处用一双执拗的慧眼,捕捉到撼人心魄的文字,将内心独特的情感和生命体验呈献给世人。当我们发现他们作品的社会和精神价值的时候,这些人往往已经告别了这个曾经带给他们痛苦,甚至难看和屈辱的世界。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贝多芬、梵高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中外文学家和艺术家,有那一个是生前荣华富贵?虽然死后殊荣备至,但对他们的世俗生命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也许正因为是看到了这一点,现在的文人们已经不太关心身后事了,只要活好当下,用手中的笔,写出赚钱的文字,多捞一点稿费,生活得自在一点就行了。正是这种“过把瘾就死”的心态,导致了中国今日文化界每天虽然有大量的文字通过流水线问世,但它们只属于工业产品,而不是文化含量和艺术质量很高的愉悦人们身心的精神食粮,因此生命力也就很不长久。其中有些文字甚至还散发着腐朽的精神气息,是一些对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精神垃圾。面对当前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字乱象,有良知的国人只能表现出一种无言的期待和沉默。文化和艺术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国家拿出巨资养育一大批有责任感,有良心的高水平文学家和艺术家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仅仅让他们卖作品为生的话,不但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同时也是对文化这项事业的不尊重。真正有分量,且经得住时代检验的文化产品,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创造一个能产生精品力作的优良文化环境,让有良知的文人写出温暖人心的文字,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人民大众的阅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