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太阳为何称作“日头”

时间:2014-12-09 07:08 来源: 作者:民为贵四世 点击:
“日头”一词大概不能算方言,中国很多省份都管太阳叫日头,北方尤其流行。“日头”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是成词。唐代张鷟笔记《朝野佥载》即有“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语。现在人常说“这日头真毒,都快把我晒焦了”、“日头已经偏西了”等。很多辞书也收录

“日头”一词大概不能算方言,中国很多省份都管太阳叫日头,北方尤其流行。“日头”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是成词。唐代张鷟笔记《朝野佥载》即有“日头赫赤赤,地上丝氲氲”语。现在人常说“这日头真毒,都快把我晒焦了”、“日头已经偏西了”等。很多辞书也收录了“日头”一词。

日字后边加个头,作何解?清人李光庭在其《乡言解颐》中说,《晋书。天文志》有“日上有戴”语,南宋文人楼钥《白醉阁诗》有“天梳与日帽”语,这两句话可以证明太阳有帽子,“头”就是太阳的帽子。以此为据,李光庭认为“则日头之称可矣”。

本人觉得前贤李光庭这个解释或有些草率牵强。

《晋书。天文志》是这样讲的:“日戴者,形如直状,其上微起,在日上为戴。戴者,德也,国有喜也。一云,立日上为戴。”这段儿说得是天象,并以天象而占人事吉凶。段玉裁注《说文》:“毛传云:凡加于上皆曰戴。……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载。”《晋书》讲得很明确,日上之云为“戴”,正合《说文。毛传》“凡加于上皆曰戴”。日下之云气谓之“承”或曰“载”。至于楼钥诗句中的“日帽”属形象思维,是文人的敲句修辞,以它作学理训诂依据则不够结实。

“日戴”不是日晕。《晋书。天文志》说:“日旁有气,员而周帀(za音,同匝),内赤外青,名为晕。”现在我们常把日晕称作“日冠”,实则日冠是一种小日晕。《晋书。天文志》:“青赤气抱在日上,小者为冠。”由此可知,小日晕可称为冠,但它是圆形环抱太阳之象。戴为日上之云并非环抱,且时有时无。关键是日上无云(无戴)日照更强,“日头”更毒,这又如何解释通?

所以本人以为,前贤李光庭取诗人楼钥“日帽”之辞,把日上之云比作太阳的帽子,进而把“太阳戴帽子”当作日头之“头”解,或嫌勉强,至少语焉未能详。况且日头之“头”须轻声,不读重音。笔者个人之见,日头之头或就是头脑之头,也就是上头的意思,实为方位词。古人取其在上之意而言“日头”。“头”读作轻声使其逐渐变成语助词,并无明确实在意思。好比“锄头”“斧头”之类,这些“头”已非实词,似应属词语结构及语音节奏范畴,积久成习而已。

顺带再说几句太阳的另一俗称“老阳儿(yangr)”。京津冀鲁等地管太阳又叫“老阳儿”。冬春之际,赶上朗日无风,年长者常于户外晒晒太阳,称“晒老阳儿”。有人把“老阳儿”写作“老爷儿(yer)”,读音也有些细微随变化。这大概与各地口音有关。然而写法不同,训法也就不同。

前贤李光庭说,晒日头曰晒老爷儿。他的根据是唐代诗人李颀“采药傍梁宋,公言随日翁”语。李光庭认为翁与爷之称相似,日翁就是日爷,晒日头就是晒爷爷,由此得“老爷儿”之谓。另有辞书认为“老爷儿”就是“老阳儿”,但未训解词义。还有一说,“老爷儿”是“老阳儿”的讹变,读作“老爷儿”,写为“老阳儿”。

北京方言一般读作“老阳儿”。

笔者以为,这个yangr不是翁或爷的意思,本义就是“阳”。其典或出自《易》之四象,即: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因夏天日头最足,人们便以《易》四象为据,把太阳称作老阳,之后加了儿化音。曹禺《日出》台词有“老阳西落,砸得好心焦”,胡可《英雄的阵地》台词有“老阳儿都歪到脑后勺上去啦”。曹禺生长于津京,胡可生长于鲁京冀。两位都与北京有较深渊源。

若无风无霾蓝天碧空,冬春的太阳着实令人觉得温暖可心。“晒老阳儿”不光滋润惬意,而且还透着些许人们对冬日暖阳的亲切之感。据此,无论发音还是词义,本人都愿意取“老阳儿”一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学无止境

    作者:吴伟丽

    《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共分九章阐述学习习惯与方法,分别是:学习影响人一生的命运、把读书读报等当作一生的习惯…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