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今行文为何离不开“三”字

时间:2014-12-08 08:28 来源: 作者:东湖少主v 点击:
大凡领导讲话,都喜欢用“三”,什么“提三条要求”、“讲三点意见”、“谈三点体会”之类的,很少有人讲两点,或者是四点的。 以前我在做文字工作的时候,每逢起草会议讲话、总结经验材料,也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三”这个框架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凡领导讲话,都喜欢用“三”,什么“提三条要求”、“讲三点意见”、“谈三点体会”之类的,很少有人讲两点,或者是四点的。

以前我在做文字工作的时候,每逢起草会议讲话、总结经验材料,也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三”这个框架结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久以来我都不得要领。

后来回忆了一下,好像很多历史名着里面也不乏此类现象,像《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传》里面的“三打祝家庄”,还有个老电影叫《三进山城》的,就连孔夫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这个“三”情有独钟,不舍不弃呢?是冥冥中注定,还是有意为之?这个问题也不好一概而论。就文学作品而言,我看有意为之的面比较大,就像“三打白骨精”和“三打祝家庄”,“三打”不仅赋予了故事的跌宕起伏与个性,也让文学作品更加显得富有韵味。

就总体结构而言,似乎这是写作的一贯手法。如果一战成功,作者倒是省了不少笔墨,而故事情节也就显得索然无味了。读者读起来自然就没有了引人入胜的感觉。为了制造情节,就要抖搂几个“包袱”。或许,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独具魅力和不厌其烦的地方。而领导讲话显然并不需要这样,既然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完全没有必要强拉硬拽,非要来凑个“三”不可。很多时候,不做作,不矫饰比任何华丽的语言更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让人感觉踏实。

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就“三”的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形成了如此的思维惯性。后来查了一下资料,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三”在古人看来是有些讲究的,如孔子要求人们要做到智、仁、勇三德,道家要求人们要做到精、气、神三种状态,法家则提出了法、术、势的要求……等等。

而所有这些,其实都脱离不开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按我的理解,所谓的“三生万物”,无非就是突出一个全面的“全”字,就像我们经常讲的“事不过三”、“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等等等。之所以不是举一反四、举一反五,是因为“三”只是一个名词,而非数字。如此看来,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逢事必要“凑三”。有些时候,只要把问题讲全面了,讲清楚了,没有遗漏也就可以了。

偶然想起这个话题,恐有所遗忘,故记录于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空山2:讲述藏地小村的故事

    作者:阿来

    机村的读书人达瑟与书的伴蜗居树屋,他有很多问题却没有答案,他凌空看到的不止是美女与猎人诗意爱情,还有充满血腥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