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参差”本为乐器

时间:2014-11-10 08:39来源: 作者:咬文嚼字 陈运舟 点击:
“参(cēn)差(cī)”是联绵词,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意思。它最早出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追根溯源,“参差”本为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它由一排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类似今天的笙。《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

“参(cēn)差(cī)”是联绵词,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的意思。它最早出自《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追根溯源,“参差”本为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它由一排长短不一的竹管排列而成,类似今天的笙。《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句中的“参差”就是乐器。这里说的是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为妻。一天,姐妹俩梳妆打扮,乘着小舟去寻找夫君。清澈的江水映照着两人的倩影,姐妹俩心情愉悦,便从怀中取出“参差”,吹着欢乐轻快的曲子。吹着吹着,两人心中不禁升起淡淡的哀怨:“夫君啊夫君,见不到你,这参差声里的一片思情,有谁理会?”直至清代,这种乐器仍很盛行,清人徐倬《采莲曲》就提到它:“含情含怨折荷华,折荷华,遗所思。望不来,吹参差。”

古籍中,“参差”这种乐器有着不少的别名:箫、籁、龠(yuè)。《说文》:“箫,参差,管乐。”这里说的是排箫。《广雅·释乐》:“籁,谓之箫。”《庄子·齐物论》中说“人籁则比竹而已”,这说明籁就是排列竹管的乐器。最先,从这种竹管乐器发出的声音称为籁,后来凡是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甚至一般的声音也称为籁。如《庄子·齐物论》:“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后来,“天籁”喻美妙的音乐,“万籁无声”“万籁俱寂”,都是常见常用的成语。归有光《项脊轩志》:“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茅盾《风景谈》:“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

“龠”字,金文形似竹管排列,有绳束缚,竹管上端有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认为“象编管之形”。《孟子·梁惠王下》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汉朝人赵岐注:“龠,箫。”说的也是参差这种乐器。周代铜器铭文《臣辰盉》上记载:“隹(惟)王大龠于宗周。”这是说祭祀时吹奏龠这种乐器。可见此乐器历史之悠久。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一件龠,竹制,编管十三,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

“参差”后来引申出长短不齐、高低不一之义,先秦至今,历代常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是说阿房宫建筑的气势宏伟,长短交错的瓦条不可胜计,比宫女身上的丝绸彩带还多。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更是把“参差”用到了极致,用它来描写当时杭州的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轻烟袅袅,杨柳依依,小桥珠帘,高高低低的楼房,这里居住着十万人家。此处“参差”一词,把当时当地错落有致的建筑,极好地表现了出来,宛如一幅图画。

从“参差”别名之多、应用之广、流传之远中,可见“参差”这种乐器在古代音乐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14年第11期。)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官场现形记:封建社会官场百丑图

作者: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并将形形色色的官僚之丑行恶态暴露无遗:他们或贪赃枉法,卖官鬻…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