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将“萧条”用到寒入骨髓的诗人

时间:2014-11-08 12:45 来源: 作者:朱伟 点击:
萧条为空,陶渊明的《自祭文》因此而用萧索:“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飞,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茫茫大块,悠悠高旻个,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后人

萧是艾蒿,深秋叶落而成萧条,于是屈原的《远游》最早用这个词:“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曹植之后用“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以后各等人都爱用这个词,最寒入骨髓的要数李后主的《病中感怀》:“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空王”是佛的尊称,因为佛说一切皆空。李后主爱用这个“空王”,他在另一首诗里也感叹:“咽绝风前思,昏蒙眼前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他怎么能当皇帝呢。

萧条为空,陶渊明的《自祭文》因此而用萧索:“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飞,草木黄落。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茫茫大块,悠悠高旻个,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后人独喜欢陶渊明是有道理的,他看自身,看周边是最清朗的。他在《咏荆轲》中所用的“萧萧”我也极喜欢:“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爱憎鲜明之中,是有质量的超脱。后世人崇尚的,其实还是他的风骨。

萧索之后才有萧散,散也就是空。韦应物的“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我很喜欢。但张九龄的“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气清。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因果萧散的境界则超脱了烟水的缠绕——意思萧散,一与无限就无分别,不必拘泥于苔山,竹池关系了。这就是王安石所描述清净的萧晨了,萧瑟之清晨是静美的:“萧晨忽扫纤翳尽,北岭初出青嵬嵬”,嵬是高峻貌,“青嵬嵬”出自古乐府中的“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却更有味道。

萧散后才可能萧飒。飒爽的飒本是风声:“有风飒然而至”,“游清灵之飒戾兮,服云衣之披披。”萧变成潇,加了一个氵,萧萧是风声,潇潇就是雨声:“风雨潇潇,鸡鸣胶胶”,“空蒙迷远望,潇瑟送寒声”就是湿漉漉的感觉了。潇洒从词本意说,本是雨点飘散之貌。韦应物诗:“霭霭高馆暮,开轩涤烦襟。不知湘雨来,潇洒在幽林。”而李白就已经用到俗尘飘散的一种处世态度了,他写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羽客是仙游之,王羲之为换鹅而写《道德经》,所谓“一纸《鹅经》逸少醉”。而我更喜欢他写自身:“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潇洒是超脱在嚣喧之外的,“拙薄谢明”用得真好——松月下,竹风间,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说话要懂的22个分寸:懂得说话分寸的法门

    作者:华良庭

    好口才不仅仅来自勤学苦练,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说话分寸的法门,让你 在任何场合都能说得得体、说得到位、说得聪明、说…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