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偷影子的人》:温柔体谅是他选择守护世界的方式

时间:2014-10-21 13:41 来源: 作者:文/李小丢 点击:
近些年来,国内引进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成为畅销书的例子不少,但是很多都是书红人不红。像马克·李维这样,在《偷影子的人》之后无论作品风格和主题如何变换都本本畅销的 ,大概还得追溯到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了。

让我们先把时间稍稍倒回去一些,回到8月17日的上海书展现场,在这一天举办的大大小小127场活动里,马克·李维的签售会是人气最旺的那个,求签名的队伍,从中央大厅,沿着楼梯,排到了二楼。签了近3000本书,但马克·李维一直保持法式优雅,微笑颔首,还给每位读者的扉页上,都签上了一句法语赠言。业内人纷纷惊呼“上海书展掀起马克·李维旋风”,并有人开始把这几年马克·李维作品的畅销称为“马克·李维热”,而在我看来,无论是“旋风”还是“热”,都没有“马克·李维现象”来的贴切,因为旋风和热都是短时的,带有时效性的词,而“现象”一词更具有说服力。

近些年来,国内引进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成为畅销书的例子不少,但是很多都是书红人不红。像马克·李维这样,在《偷影子的人》之后无论作品风格和主题如何变换都本本畅销的 ,大概还得追溯到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了。

马克·李维现象的萌生还得追溯到两年以前,2012年博集天卷引进出版了《偷影子的人》,这已经是马克·李维个人的第十部作品了,而且也并非他的作品首次在国内出版,之前出版的几本作品的影响基本没有超出少数当代外国文学爱好者们的圈子,似乎连不温不火都说不上。在出版方并未大肆宣传的情况之下,《偷影子的人》居然一路攀上了各大文学类图书畅销榜的榜单之上——之后一待就是两年,大有将“畅销书”变为“常销书”的趋势。《偷影子的人》并非一夜爆红,它在坊间的流传完全靠的是读者们口口相传的推动,如润夜无声的细雨,马克·李维这个名字是一点点走入到普通读者的心里的。

“因为这是一本你看完了之后就迫不及待想推荐给身边所有认识的人看的书。”这是绝大多数读过《偷影子的人》一书的读者的感受。《偷影子的人》讲述的是一个情节简单明了,内容温情治愈的成人童话,一个有着“偷影子”的本领的小男孩,可以聆听影子主人灵魂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和最隐秘的经历。他在别人的故事中试着去领悟人生的真谛,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着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得到与失去,放下与懂得。在这平淡岁月里经历得失而慢慢丰盈起来的人生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马克·李维精确地捕捉到的是人人成长中都有的经历,也是人人都体会过的情感,在这一刻,语言、文化、地域和时空的隔阂都被抹平,真挚的情感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这也是马克·李维可以成为现象级人物的基础。曾经有人问马克·李维为什么他能成为全世界读者最多的法国 ,他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的文字画面感特别强,感觉就像在看一部电影;二是他在写作中敢于尝试不同的风格——悬疑、冒险、爱情喜剧等。我想这些原因只是马克·李维畅销的必备条件,而非主要原因,这个世界上文字画面感强、写作风格多变的 不要太多,不说那些籍籍无名的,美国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也符合这两个特点,但是斯蒂芬·金在大陆读者中的被接受度始终局限于类型小说的拥趸。

马克·李维文字的魔力来源于他对人性弱点和阴暗面极其精准的把握,以及在深刻懂得的基础上散发出的温柔的体谅。有太多太多的 看透了俗世的黑暗与人生的虚妄之后,选择的是愤怒的揭露和控诉,那是一种凉薄的笔触,是真实的,却也散发着透骨的冰凉。

而马克·李维不是的,《如果一切重来》和《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里的主人公,《纽约时报》的调查记者安德鲁·斯迪曼,因为调查的内容涉及到人类历史上急欲被掩饰的污点而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尤其是在《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的一开头,重伤未愈的他失婚、酗酒,状态差的也接近失业的边缘,他是全世界最有资格憎恨生活的那个人。然而当追查家族历史的苏茜向他求助的时候,伤痕累累的他依然选择的是找出真相,并且尽他所能的温暖苏茜那颗不再轻信他人的脆弱心灵。安德鲁·斯迪曼给苏茜的温暖,就像是马克·李维给人的温暖一样。

马克·李维说过:“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17岁就成名的 ,当我不是一个天才的时候,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来成功。”天知道我是多么感谢他没有17岁就轻易地下笔写人生,而是在开过数码影像合成公司,也做过建筑事务所合伙人之后的37岁,才决定将他的童年情结和自我身份追寻的渴望落在纸上,那是只有在亲眼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罪恶之后,在经历了梦想的破碎和希望的重生之后,在最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达成了谅解之后的人才能写得出的文字。那样温柔的体谅,是他选择守护这个世界的方式。

这个世界尽管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被守护的最美好的东西。这是马克·李维想要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爱他的原因。只要童年情结和身份认同的困惑还存在于个人的成长道路之中,那么马克·李维现象就永远不会消失。他在写作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我的自我追寻就是最大化地去了解身边的世界。”而他也把这个更大的世界带给了读者。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互联网商业思维:揭秘网贷生存指南

    作者:《经理人》杂志

    从互联网商战、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新平台运作方法以及对互联网未来发展预测的角度,全面…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