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天取到真经之后,唐僧师徒加官封爵,高规格地进入体制内。所以,由唐僧领衔的“取经运动”,终归到底也是“登科中举做官”的手段。当然,他们登科的途径与一般的古代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第一,他们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取得某种类似于科举考试的“功名”。这一点,不管是大唐帝国,还是天庭和佛门,都会对他们四人取经后的地位和权力所有保证。当年唐僧从长安城出发之前,太宗就表过态,做过承诺,等唐僧胜利回归大唐之后,待遇和级别一定按老革命的标准来予以安排。 至于天庭和佛门,那就更不用说,从一开始就明确地告之,此番西天取经之壮举,是唐僧师徒四人入流、登科的条件和政治资本,也就相当于一场长达十四年(西天取经的周期)的科举考试。还真是一次大考。 第二,唐僧四人不用读“四书五经”,而且根本就不做“读书人”,只需做和尚,就能取得“功名”。他们四人是职业和尚,但要为政府和国家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赴西方引入大乘佛教真经的意识形态)之后,他们就会成为国家高级干部。原来做和尚,也能光宗耀祖,吃皇粮,喝茅台,为人民服务。何乐而不为之? 第三,此去西方,表面看起来险情不断,实则毫无风险,有天庭和佛门所派遣的各路顶级高手罩着,相当于是公安、武警与军队联合保护着。唐僧一行人只是费点脚力,受点惊吓,但绝无性命之虞,顶多在路上的时间长一些,权当“深度旅游”呗。这种“深度旅游”可是目前非常热门的旅游方式。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在登科的道路上,唐僧四人相对于古代亿万渴望跳龙门的知识分子,何其幸福也。 代价如此之小,前景如此之好,这大概也是吴承恩本人的梦想吧。同样,也是古往今来,很多书读人的共同梦想。 可怜的读书人,《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与范进等诸位苦逼的读书人,如果看到西游上唐僧师徒的幸运,不知该作何感想?周进与范进还算熬成正果了,而路遥先生大作《人生》中的“高加林”,如果看了西游,也领悟到唐僧师徒的幸运,那么他一定会更加忧伤和孤独。 “高加林”的时代相对来说,还算较为封闭、个人选择余地较少。可几十年过去了,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时代,我们有很多学子和才子依旧执着于“登科做官”,似乎与“儒林外史”的时代无甚差距。而他们若能读懂唐僧师徒的“狗屎运”,那么西游一书,恐怕又可大卖特卖了。 从古至今,中国人活得郁闷,读书人群体也鲜有洒脱逍遥者,有压力呀,总得要吃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如贾宝玉那般有本钱,玩命地鄙视读书人的“上进心”和对功名的追求。 委实,在政府力量一以贯之强大的中国,要干出点“大事业”,很多时候只能往“登科做官”这条路上靠。 要不,你就学蒲松龄,在还能吃饱的情况下,两耳不闻窗外事,关在家里写《聊斋》。只是那如曹雪芹般的“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贫时光,该如何打发和煎熬呀? 如果您打定主意,随心所欲,坚持到死,做一个所谓的“不登科的进士”,在做官之外杀出一条血路,那么,作为中华帝国时代的读书人,您的“功名”即便有,也很可能是在您死后,或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被人挖掘,被人所知。 当然,这是运气极好的。大多数时候,您死后与你生前一样,默默无闻,生如鸿毛,死也如鸿毛。情况就是这样,看您家祖坟上是否烧了高香。反正,做官也好,不做官也罢,都不容易,谁都没有唐僧师徒的好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