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才意识到一个问题,《红楼梦》里谜一样的人物,其实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同时,又是个大人物。这个人,就是曾经一度出现在王熙凤身边,帮助王熙凤打理事务的“未冠小童”彩明。 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凡《红楼梦》中的人物,那怕是卍儿、四儿、柳五儿、多浑虫、多姑娘、鲍二家的那样的不起眼小人物,必是有所交代的。但是,彩明没有,彩明是做什么的,没说;彩明的父母是谁,没说;彩明的思想活动,没有;彩明何时消失的,没有;彩明就像是《红楼梦》某些进程比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王熙凤管理荣国府的某个时段某个阶段不可或缺的人物,其重要性不亚于平儿。但这个人物又几乎是个小木偶,没有表情,没有心理活动,来无影去无踪的。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曹雪芹笔下如风,寥寥几笔,就可以勾活一个人物,比如宝玉和秦钟乡间偶遇的丫头,怎么唯独对于彩明,实际上相当于王熙凤的文字秘书角色的人物,却表现得那么木讷呢?不可理解。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的,一旦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事情就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作为一个男性的未成年的小童,能够赫然站立在王熙凤身边,并且负责登记造册、发放对牌,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首先,他得有文化,而且有相当的文化基础,其实彩明的角色已经有点像账房先生了,但是彩明才是个未冠小童,是个小孩子呢?那来的文化? 其次,他的条件不应该很差,长得歪瓜裂枣的,王熙凤不会要,从小红的事例可以看出,王熙凤相当挑人的,说明彩明是个非常出色的小男孩,不仅有文化,还聪明伶俐,长相很好; 第三,尤其难得的一点是,贾府偌大个家族,彩明肩负着这样大的责任,他的对牌放出去,贾芸就可以领取几百两银子,就可以获得工程,而且协理宁国府的时候,那么多事情,一丝儿不乱,从未见过彩明出错,这是不是本事? 如此看来,彩明其实是一个被忽视了多年的相当了得的人物,相当出色的小男孩,从这个角度讲,他其实比贾宝玉比秦钟强很多,从秦钟贾宝玉和王熙凤关于对牌的讨论就可以看出,他们比彩明差很多很多,缺乏的就是世事的历练。这样的小孩作为脂砚斋的童年角色应该不算玷污吧?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小男孩,不止一次的在重大场合出现,表现得极其出色,却硬生生被曹雪芹和我等忽视了,一忽视就是几百年,为什么呢? 只有一个可能,这个人物,曹雪芹是选择性的忽视的,他妙笔生花,把我们也蒙蔽过去了。而曹雪芹的选择性忽视,只可能是因为,这个人,在曹雪芹创作小说的时候,就在曹雪芹身边,并且嘱咐曹雪芹尽量少的提及他,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物,就是脂砚斋。就是在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帮着王熙凤写戏单子的脂砚斋,而脂砚斋,就是当年贾府这个跟着王熙凤的小彩明。如果没有二十二回畸笏叟的这条批语,我们就失去关于脂砚斋的线索了。 由此,关于彩明,也就是脂砚斋的猜想可以开始了。 1.彩明的父母绝对是贾府下人中最得器重之人,搞不好就是帐房先生之类的,因此彩明才得以在小小年纪即获得相当的文化数理计算统计方面的教育,也因此能够小小年纪被选为王熙凤的文字秘书,协助打理事物; 2.畸笏叟的批语一再说明并嘲笑对于一个男童跟随王熙凤处理事物发出疑问的人,未冠小童,跟随王熙凤是丝毫不犯礼节的,因此,这就意味着彩明可以在王熙凤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场合协助王熙凤,包括为薛宝钗做生日的时候,因为是小孩,是可以的; 3.彩明一旦及冠,就必须离开王熙凤,要么做贾府的帐房先生或者其他管事,甚至有可能获得王熙凤的格外恩赐,给自由身,在外面谋个差事,从此独门独户的过日子了。这是贾府和王熙凤办得到的,也是有例子的。比如赖嬷嬷家,赖嬷嬷是贾府的老资格奶妈,赖嬷嬷的儿子是贾府的大管家,但是赖嬷嬷的孙子赖尚荣就是自由身,还在贾府庇护下做到了县官,成为贾府的故吏门生。从彩明的地位来看,彩明家是不会亚于赖嬷嬷家的,所以,彩明其后的消失,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彩明获得了自由身,去外面做事了,而以彩明的能力,做个小小的师爷,一点问题木有。从其后再未见彩明出现,也可以认定,彩明已经离开贾府高就了。 4.而这位天资聪慧的彩明,当然不会忘记贾府的恩泽,更何况他的父母或者仅仅是父亲了,还在贾府做事呢。甚至,贾府被抄,彩明也会多少受到牵连,尤其是彩明的父亲。而当贾府被抄,对于当年得宠的小主子曹雪芹,彩明是会有格外的关照和相处的,所谓患难之中见真情,那个时候的曹雪芹,对于彩明,那里还会有什么迂腐的主子和奴才的区分?而在彩明和曹雪芹的长期相互照顾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到曹写书,彩明评书也不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时候,评书的彩明,想到的笔名,自然是和这个故事有着神秘联系的那段经历了,他的曾经是贾府第一脂粉英雄王熙凤的秘书的经历,因此脂砚斋的笔名就出来了,贾府第一脂粉英雄的笔墨纸砚。 5.还有一点必须强调,小说里没写,并不代表在贾府的时候,如此聪慧如此有学识的彩明和贾宝玉没交往,也许是人家没写呢?就像是给黛玉做生日一样。为什么不写?彩明,也就是脂砚斋不同意写呗。 6.如果这样的推论成立,那么很多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了。比如脂砚斋批语中很多情不自禁的批语,那是他曾经亲自见到过的人物和场景啊。但是那些人物,在小说里,用别样的名字,幻化为别人甚至好几个人,又已经不是原来的人物了,原来的人物在脑海中历历,小说中的人物又栩栩如生,却不是原来的人物了,那种微妙美妙的感觉,也许只有曹雪芹和脂砚斋才懂的,也许只有真正搞过小说创作的人才懂的,此人是此人,然亦非此人,这个时候的脂砚斋,情不自禁的说些俏皮话,说宝卿袭卿,说也想拧一下林黛玉(注意,曹雪芹曹府真实的林黛玉原型绝对不叫林黛玉),就很好理解了,就没有道学的色彩了和尊卑贵贱的色彩了,小说里的林黛玉也不是曹雪芹生活中曾经的那个林黛玉原型,而是一种再创造的激情以及美妙的享受了。这种感觉,我相信有人懂的。所以,不要拿早年间的主仆尊卑来解释曹雪芹和脂砚斋在贾府败落后患难与共的生活感情,以及脂砚斋看小说时的微妙复杂而美好的感情,解释不通的,太道学了。谁说小脂砚斋也就是彩明当年,在他小大人的矜持后面,在王熙凤身边,看到美如天仙的林黛玉时,内心没有一丝小小的波澜呢?这才是真实真正的人性啊。 如此种种,使得我进一步认定,彩明就是脂砚斋,这个彩明的神秘,来源于脂砚斋的神秘。原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b813260102uyqj.html?t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