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咬文嚼字:古代也有“霾”

时间:2014-07-16 06:48 来源: 作者:辛羽 点击: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汹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汹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隹霾”及“隹霾”之类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去声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狸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狸”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瘗(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此外,《吕氏春秋·孟春》中“揜骼(白骨的通称)霾髊(cī,指尚有腐肉的骨头)”一句,在《礼记·月令》中作“掩骼埋胔(cì,腐肉)”,“埋”直接替换了“霾”。可见,“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事实上,这个“埋”最初却是写作“薶”的,从艹狸声。这就牵涉到“狸”的音义了。

“狸”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而在古音中,“来”母字的“里”,可作“明”母字的谐声偏旁,所以,以“里”为声符的“埋”“薶”“霾”这一组形声字就可读作mái。

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狸”。据说,“狸”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加“艹”作“薶”,掩埋的意思更清楚了。再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埋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狸”和“薶”,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狸”表声,恐怕也是因为“狸”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本文发表于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不可预知的地球:人类灾难全档案

    作者:王楠

    本书通过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灾难事件,特别是最近的马航事件为切入点,讲述人类历史上无法抹灭的巨创性大劫难,以劫难介…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