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唐朝定居指南:如何听懂唐朝话(2)

时间:2014-07-05 06:05 来源: 作者:小鹿儿8004 点击:
于是在隋建国不久的开皇初年,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那么七八个人鬼鬼崇崇——唉不对,是趾高气扬、斯文优雅地来到当时一位着名学者陆爽家里,参加一个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艺沙龙,主要论题就是“我大中华文化圈应

于是在隋建国不久的开皇初年,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那么七八个人鬼鬼崇崇——唉不对,是趾高气扬、斯文优雅地来到当时一位着名学者陆爽家里,参加一个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艺沙龙,主要论题就是“我大中华文化圈应该推广使用什么样的官话、国语、普通话、正音……”

与会的专家学者首先达成了两项共识:

第一,现代(也就是隋朝初年)人们说话的语音,不管是哪里的,都太歪曲太猥琐太难听太三俗啦!用这种语音去读诗经、汉赋、乐府,好多都不押韵了的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精华都要失传殆尽啦,呜呼哀哉……

第二,那么俺们要更正推广什么样的语音呢?当然最美好的黄金时代是夏商周三代啦,尧舜禹汤那时候啊……(此处省略复古癖们的梦话癔症三千字)。只可惜三代离俺们现在太远了,语音完全不可考,那么退而求其次,俺们就去复原推广五胡乱华之前的中原洛阳正音吧!

这两项共识都挺容易就取得了,不过容易的部分也就到此为止。下面进入“洛下正音到底如何发音”的讨论阶段,学者们就开始吹胡子瞪眼拍桌子揪衣领——嗯,好吧,应该没有这么激烈,有身份教养的士族文人们还是保持着和平气氛,斯斯文文地进行学术争论。

争论的内容恶意推想如下:

“洛下正音当然应该以南迁士族保存在金陵的音系为主,”来自南朝的刘臻、萧该等人主张,“北朝音被胡化得太厉害了!比如对家中最重要的男性尊长的称呼,北方人居然普遍顺从胡语,管父兄叫爷、叫哥!汉晋时哪有这种称呼!”

“啊呸,”来自北朝的魏彦渊、卢思道等人反对,“北方语音固然被胡化了,你南朝语音就敢保证没受吴越当地夷语沾染?你说北人呼父为爷很难听,你们南人还呼父为爸呢!一样三俗鄙陋啊各位!”

北音胡化,南音夷化,那么到底应该以哪种语音为正统?可能有聪明人说了——当今皇帝讲哪种语音,哪种就是正音呗,政治正确的大方向不能变。

您要是那一晚在陆爽家里说了这话,估计沙龙现场立刻就得沉默下来,各位大学者你望望我,我望望他,有的强行忍笑,有的很鄙夷地用眼光杀死你,再有脾气暴躁的,直接拎着您脖子丢出门——个没文化的土包子,别跟我们这儿瞎掺和捣乱了。

于是大家默默的在心里达成了第三项共识:当今皇帝大隋天子杨氏所出身的西北关陇贵族,是全天下最没文化、最土气的上层社会团体,他们的口音(关中秦音)简直就是汉胡语的杂种,议定官话正音的时候,完全不必考虑他们的语体。

怎么会这样呢?

您知道南北朝末年的时候,中华版图里主要分成了三块对峙吧?南朝就是长江沿线和以南地区,北朝则以山西河南为界,分成北齐、北周两国对掐。这三块里,文化人基本上都在南朝或者占据了山东河北地区的北齐。占据陕西关中这里的北周,本来是最弱小也最没文化的政权,可是架不住人家勇猛能打,最后统一中国当了天下之主的,还就是北周-隋-唐这一系的关陇贵族。

能打归能打,当皇帝归当皇帝,虽然关陇贵族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当了老大,可仍然是一群没文化的暴发户。在陆爽家参加语音沙发的这八位学者,其实每人多多少少都有在周隋当官的经历,可他们依旧以南朝遗族或北齐后人自居,这里面就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关陇文人。

文化素养这种东西,就得靠世代浸淫才能积累,有钱人一拍脑门搞大跃进可搞不出来。别说隋初天下刚刚统一,百废待兴,杨家皇帝根本不会在“普通话”这种小事上操心,就假设经人提醒,杨家父子忽然想到要把“确定推广普通话”列入“N大文化工程”了吧,皇帝找来一堆文臣,下诏:

“把关中秦音定为官话,向全国推广。”

文臣们一摊手:“陛下明鉴,我们这些人不是生长南朝,就是北齐余孽,谁也不会说秦音。陛下您自个儿找些关陇文人写韵书、到全国各地去教授秦音吧。”

皇帝:= = <----他真的找不出来。所以就算朝廷想办这事,也是心有余力不足,何况根本就没理会没想办呢。

咱们回到开皇年间那一夜,陆爽家的“语音文化沙龙”。讨论的最终结果,学者们还是以南迁到金陵那一支洛下语音为基准,参考留在洛阳本地的北音,确定了一套因为折衷而变得很复杂的音系,以此作为“高贵有教养的文化人”用来读书写作和相互交流的音韵。由主人陆爽的儿子陆法言执笔,经过几年整理,把这套音系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切韵》。

在参与写作这本书的那几位学者看来,《切韵》就是他们理想中的汉晋洛阳语发音。但事实上呢,当时又没录音录像设备可供实地验证,他们还原的这套语音,跟历史上真实的汉晋洛阳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符,那真是谁也不敢说。更何况,现在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均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就算没有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一出,洛阳语不受外来影响,它自己也会在内部不断变化,变个三百来年,也会是另一番面貌了。

其实对于隋人、隋唐以后直至我们现代的人来说,没啥必要去纠结《切韵》到底象不象汉晋洛阳话,咱们要知道的,就是《切韵》成书后,很快得到了天下文人士子的普遍认同,以及官方机构的承认。最晚到唐贞观年间,官府的教育机构已经拿着《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用书,要求全国各地学生写文作诗的时候都以《切韵》为准。那么自然地,在官场上进行交流时,各地人为了彼此能听懂话,也都努力向《切韵》的发音靠拢,纷纷自称在讲“洛下正音”了。

再往后啊,《切韵》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历朝都有增补修删,但是宋元明清各朝代官方都承认这一系的语音才是读书做诗的“正韵”,所以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甚至百姓生活。大概直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兴起,这个文言文读书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才渐渐淡出了。

要说起来,以隋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贵族,虽然是一群没文化的暴发户,但也是一群很可爱的暴发户。

他们的可爱之处就在于能够承认自己没文化、把相关事业交给有文化的人去做,然后,自己努力去学习文化。

如果说周隋之际,关陇贵族里还没啥文化人,那到了唐初,皇帝大臣们基本都可以提笔写个赋作首诗了,对“正音”自然也开始接受和讲究起来。比如说,初唐的国舅宰相长孙无忌就是位很讲究“正音”的学问家,虽然他也是自幼生在长安,但您最好别用秦音叫人家的名字“党孙无忌”,严肃点,要用切韵正音优雅地称呼人家为——“党参母鸡”

此篇说明:语言学是一门非常专业和艰深的学科,古代汉语语音与现代差异很大,多数字音无法用现代汉字或汉语拼音准确标注,如果使用国际音标,又将给非专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因本文是科普随笔性质,所以使用现代汉字“近略模拟”了古字读音,只能让读者略微感受一下古今异同,不可视为准确古音。

本文中所涉及的语音知识和《切韵》流变种种,均由语言学专业人士吾友水支作技术支持。中古南北语音的特点和切韵系发音,主要取潘悟云教授观点,可参考网站:东方语言学( http://www.eastling.org)。关中秦音参考资料为黄淬伯《唐代关中方言音系》。唐朝定居指南/郎君,您这一口标准长安音实在是……土掉渣了!(中古普通话)

“平、上、去、入”是中国古代的“四声”,跟现代汉语“四声”并不完全对应。


顶一下
(14)
77.8%
踩一下
(4)
22.2%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孽海花:封建知识分子的虚伪造作

作者:曾朴

  《孽海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名著。它的出版,曾于20世纪初期的文坛引起轰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再版10余次…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