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学术思想总纲,为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后来衍生出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时至今日,从“人定胜天”,转向“尊重自然”,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友好相处的“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同样汲取于古老的中国道家哲学。 老子洞察宇宙规律,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变规律,认为“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需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变化,这是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老子的思想,也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的民本思想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统治者的批判,让历代励精图治的帝王将相以言为镜,制定治国方略,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沿着山道,登向炼丹峰,但炼丹峰的光景,却让我大失所望,因此,在文稿中,我没好意思写。 我们在楼观台跟道士任兴少访谈,他认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老子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只是需要转化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强行豪夺。 正因如此,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晋惠帝等都曾亲临楼观,或建宫、庙、祠,或求拜神仙,从先贤的思想中,汲取治国谋略。东汉之后,老子被尊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圣地。 南北朝时期,北方着名道士大多集中在楼观,形成颇有影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李氏宗祠的祖先,将楼观台易名为“宗圣宫”、“宗圣观”,唐高宗、唐玄宗亦曾与楼观台结下不解之缘。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壑园林,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墨迹。楼观台现存文物古迹50余处,碑石170余通,名人诗词佳作150余篇,还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道德经》与披头士歌曲《the 老子的思想,也是最早传入国外的中国哲学思想。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着,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在对他影响最大的 和思想家中,排在最前的是中国的老、孔、孟,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着名神学家小希贞次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甚至连书的封面,也选用了他最欣赏的、具有东方情调的老子骑牛图。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很推崇老子,与中国萧师毅合译《道德经》,其晚期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多共性共识之处。 20世纪60年代,着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将《道德经》47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成为经久传唱的经典歌曲。 这一切,皆源于诞生于终南山楼观台的五千言《道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