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3年,14岁的普鲁士小公主索菲亚应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的征召前往俄罗斯。“在里加,这群客人的日历倒退了11天,因为俄国采用的仍旧是罗马儒略历,比西欧各国普遍采用的格里历晚11天。还是在里加,雪终于下了起来。”就这样,一个迥然于欧洲列国的俄罗斯摆在了她的面前,而谁也想不到,在在未来的50年里,她先后坐上了俄罗斯皇后、女皇的宝座,并最终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唯二的大帝(另一位则是开创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那么,是什么促使这名女性走上权力之路的呢? 罗伯特·K·迈锡给出的答案之一是:永远不要低估母亲的影响力。在《叶卡捷琳娜大帝》一书的第一部分,迈锡详细介绍了这位小公主的童年以及她那位美丽精明的母亲。进入不惑之年后,普鲁士的克里斯蒂安亲王娶了年仅15岁的约翰娜为妻并生下了索菲亚。约翰娜美丽大方,醉心于奢华的生活和寻欢作乐,当她还在怀孕时就希望自己能生下一名男孩,并抚养他长大,继承爵位,分享荣耀。然而当生下来发现是女孩时,约翰娜急急忙忙地将孩子丢给了佣人和奶妈。 如果说母爱的缺乏使得索菲亚“即便在成为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她始终都在谋求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那么索菲亚也从约翰娜周旋于上层社会的身影中意识到,人们喜欢“谈论自己胜过任何其它事物”,于是学会了谦卑地隐藏自尊,还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听众。而正是这谦卑的态度使她获得了女皇伊丽莎白的喜欢,而成为了彼得三世的妻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迈锡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但我们不能忘记索菲亚在大趋势下的选择。彼得大帝虽然剪掉了俄罗斯的大胡子,但无法剪掉俄罗斯人天然的自尊,“若想站稳脚跟她就必须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而且还要尊奉这里的宗教信仰”。初入俄罗斯,尽管那里有不同的历法、宗教、语言乃至天气都如此不同,但为了逃脱母亲的束缚,索菲亚公主还是努力学会适应生活,其由于苦学俄语患上肺炎的事情更是传遍了整个莫斯科,并赢得了俄罗斯人的尊重。而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当母亲约翰娜找来一位路德教教士来抚慰女儿时,索菲亚挣扎着说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把西蒙·托多尔斯基(东正教牧师)叫来吧。” 索菲亚最终皈依东正教,并更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这是伊丽莎白女皇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为索菲亚取的名字。皈依东正教、学习俄语、卑微地向伊丽莎白示好成为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立足俄罗斯的根本。而与此相反的,则是索菲亚的丈夫的彼得三世,作为伊丽莎白的外甥和俄国皇室的继承人,这个从小在普鲁士长大的孩子,厌恶俄罗斯的一切,并疯狂的热爱着普鲁士的一切,尤其是普鲁士军队。当伊丽莎白女皇过世后,彼得三世便立即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而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在“长达”六个月的统治时,他尝试让俄罗斯的国教从东正教转变成新教,打算以普鲁士为榜样重组俄国军队。而这无异于向政敌发出政变的邀请函。 在军队的支持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最终成为了俄罗斯的女皇。虽然历史已经掩盖了彼得死亡的详细事实和原因,至于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否参与其中更是无从知晓,但作为一位女皇,叶卡捷琳娜依然像当年热爱俄语一样,热爱着俄罗斯的一切,努力改变着俄罗斯的各方面貌,她向西边的欧洲取经,重新编纂了俄国的法典。这或许也是俄罗斯裂变期的矛盾之处,既要证明自己是俄罗斯的,又努力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不过可惜的是,正是欧洲发生的法国大革命,使叶卡捷琳娜二世放弃了结束农奴制度的梦想,但在集中力量实现俄国的扩展和文化发展方面,叶卡捷琳娜二世所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俄罗斯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国家之一。 回望这段权力之路,我们很难判别到底是家庭的影响、丈夫的无能还是围绕在她身边的政治力量,促使了这样一位大帝的诞生。又或许,权力本身就是牢笼,当我们还在同情她当年生下儿子立马被伊丽莎白女皇抢走抚养时,叶卡捷琳娜女皇也以同样的无情对待自己的德国儿媳。女皇,不过是身为女人的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