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3月7日上午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谈到改善民生时,他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3月7日《新华社》) 3月7日上午,李克强参加山西代表团审议所吟诵的晋祠对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是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为晋祠同乐亭题的楹联。同乐亭建于乾隆初年,取士庶同乐,百姓同乐之意。晋祠,原为晋王祠,为纪念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古今楹联名家熊经浴对晋祠同乐亭的这幅楹联曾进行过辑注。 这副楹联上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谓乐声相和,后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响应。“千秋”形容岁月长久。“千秋节”,始于唐玄宗时期,为皇帝的诞辰。因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八月初五,唐代史书《唐会要·节日》中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着之甲令,布于天下”,并规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据南宋学者赵彦卫的《云麓漫钞》记载:“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有“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之说,上联末句,即化用此语为“同人共乐千秋节”,表示千秋万代同人共乐。整个上联意谓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的人,应互相理解,精诚团结,求同存异,与天下人同乐。 这副楹联下联的“乐”,指快乐,欢乐。乐为长寿之源,故“乐不可无。”但又“乐不可极”,即喜乐、享乐不可过度。《礼记·曲礼上》就有“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的说法。后来指做事不可超出一定的限度。北宋诗人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也说:“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乐事”,即欢乐之事。而南朝学者范晔在《后汉书·臧宫传》中则说:“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下联即化用此语,意思是说,乐既不可无,也不可极,而且要把自己的欢乐与万众的欢乐联系起来。因为人的快乐,独乐不若众乐,只有能分享别人快乐,且以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作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召开“两会期间”谈到改善民生时,现场吟诵多年前在晋祠看到的这副对联,说古论今,其意义无疑是深远的,不仅是“同人共乐千秋节”,让人民共享改革带来的幸福欢乐;而且更要“乐事还同万众心”,让人民共享改革带来的红利成果。 关于历史上“千秋节”的出处: ·开元年间,每逢千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在兴庆宫内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大宴会和乐舞表演,与文武百官、长安百姓同乐。图为电视连续剧《大唐芙蓉园》中杨贵妃的精彩剧照。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曾经盛行的“千秋节”。每逢千秋节,唐玄宗和杨贵妃都在兴庆宫内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大宴会和乐舞表演,与文武百官、长安百姓同乐。而这一天在所有的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还要向皇帝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唐玄宗李隆基也向四品以上的大臣颁发铜镜,根据“千秋节”这个节日,唐玄宗决定用“千秋”两个字来作为铜镜的名称,这个时期制作的铜镜也叫“千秋镜”,这种“千秋镜”产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铸造历史长达14年。 将当朝皇帝生日设为全国性节日,在唐朝以前还无先例,但唐玄宗喜欢表中“千秋万代”的寓意,还戏称这是“自我作古”。但仅仅因一人上表便设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欠妥。于是,第二年过生日时,文武百官便联合上表,“一致要求”将玄宗生日设为“千秋节”。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寮于花萼楼下,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杨贵妃在花萼楼前举行盛大的宴会和乐舞表演,庆祝第一个“千秋节”。唐教坊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曲作者白明达,龟兹人,故此曲有龟兹乐风格。当时在“千秋节”上表演的教坊大曲还有《蝶恋花》、《清平乐》等,其中最有名的乐舞当数唐玄宗编写的《霓裳羽衣曲》。此曲最初由杨贵妃亲自表演,后来便改由舞艺出色的杨贵妃侍女张云容表演,再后来改为双人表演,再后来改为由15岁以下少女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队表演。 为了庆祝“千秋节”,唐玄宗还传命在“勤政务本楼”下广场表演舞马等百技。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手下的梨园弟子,曾为“千秋节”专门训练了百余匹舞马。表演时,要选数个“少年而姿貌美秀者”伴奏乐曲,曲目有《倾杯乐》、《千秋万岁曲》等。舞马随乐曲或“奋首鼓尾,纵横应节”,或在安设的三层木板上“旋转如飞”,或在大力士举起的床榻上纵身跳跃。最后,以舞马微蹲后腿,衔着酒杯给唐玄宗敬酒祝寿,将表演推向高潮。宰相张说的《舞马词》云:“彩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据《唐会要》记载,庆祝“千秋节”的盛况空前:“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又云:“其时,金吾及四军兵士陈仗而立;太常设乐;教坊大陈山车、旱船、走索、丸剑、杂技、角抵、百戏,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马隆饰入场为戏”,场面十分壮观。晚唐词人柴望追思当年“千秋节”上的舞马表演,曾写了一阙《念奴娇》:“登高回首,叹山河国破,于今何有?……闻道凝碧池边,宫槐叶落,舞马衔杯酒……伤情万感,暗沾啼血襟袖。”不难想见,这位词人何止是追述一个节日,他们是在追怀那个逐渐远去的盛唐! 据南宋学者王应麟的《玉海》记载,在首届“千秋节”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曾纷纷向唐玄宗敬献各种精美的铜镜。以后每年,唐玄宗便在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铜镜,颁发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命名为“千秋镜”。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约有400人。唐玄宗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 关于“千秋镜”,宰相张九龄认为,皇上已由早年的励精图治转为贪图奢华,在一次“千秋节”上,他献上了一篇《千秋金鉴录》作贺仪。文中他陈述了历代兴衰缘由,企盼玄宗以之为鉴。玄宗阅后口虽嘉奖,但心中不悦,后来依然如故。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后来民间也开始流行八月初五铸镜相赠的习俗,并延伸出了“祝福长寿”的意思。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在《“千秋节”有感》中写道:“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衢樽不重饮,白首独余哀。” 公元742年,唐玄宗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为与“千秋节”相应,又于天宝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设了“千秋节”、作了“千秋乐”、铸了“千秋镜”、划了“千秋县”,让大唐江山“千秋万代”的文章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谁知六年之后,即天宝七年,也就是公元748年,大唐王朝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灵芝,并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宫里的“兴庆池”上也有祥云缭绕。 于是,文武百官便在五月壬午日联合上奏,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认为过去将皇上的生日设为“千秋节”欠佳,因为“千秋万代”毕竟有限,希望皇帝顺应天道,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让大唐江山“天长地久”。中唐诗人戎昱就曾写过一首《八月十五日》诗:“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从诗中不难看出这个日子确实跟“千秋节”、“天长节”不无关系。 唐玄宗不禁龙颜大悦,便在天宝七年八月己亥日颁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亦随之易为“天长县”。千秋县,即今安徽省天长市。为了直接管理“千秋县”,朝廷还特地设了一个“天长节使”的职位,由鄂州刺史韦公担任。从此以后,每逢“天长节”,都有一些国家派使者来朝庆贺,尤其是日本使者来得最多最勤,还把“天长节”一字没改地移植了过去,只是在日期上,以天皇的生日为“天长节”。 然而,好景不长,“天长节”庆祝了14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李隆基退位。唐肃宗李亨登基后,也效法唐玄宗,将自己的生日农历九月三日定为“天平地成节”。那时唐玄宗还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长节”与肃宗的“天平地成节”在一段时间便都要举行庆祝活动。由于这两个节日间隔比较近,朝廷便有意进行改革。八月十五正好处于这两个节的中间,便将两节折中为“天长节”,而把庆贺的日期改到了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为“中秋”,这个词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但当时并不是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帝王们就要对“月神”行祭拜之礼,百姓们并没有什么活动。直到《唐书·太宗记》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但当时这个节日也不普及,只有一些文人学士喜欢在这天聚在一起,对着月亮吟之、赏之、拜之,并不热闹。而老百姓对此并不知情,也没有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习惯和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