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我国唐朝着名的大诗人,他在童年时期正好赶上了李希烈暴乱,从此就随着母亲流转于四方,少年时代也一直在战乱中度过,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在贞元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被授予秘书省郎。在这之后,他倡导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新乐府运动”,这场诗歌运动的特点就是: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针砭时弊,以达到干预政治的目的,在诗歌内容上要运用平白浅易的语言,使诗歌通俗易懂,便于流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明白晓畅,我们在阅读他的诗歌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一点。根据惠洪《冷斋夜话》中所记载:“白乐天每作诗,令老伛解之”。问曰:解否?伛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这件事,我们并不知道是否真实可信,但却能感受到白居易在诗歌语言上力求做到浅近易懂。 名气加上“浅近易懂”,让白居易的诗作在当时十分的畅销,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曾狂妄的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可见,白居易的读者层次十分广泛,老师、和尚、寡妇乃至小女生都是他的读者,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不仅妇孺皆知,甚至很多还被编成了诗歌传唱,他的诗通读易懂到甚至将自己青春发育时期的梦遗(遗精)也写在了诗中。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盖羞之作,也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这首作品并不是白居易年轻时候所写,而是他在成年时候的回忆之作。也许,他当时回忆起来自己在青春发育的时候,早晨醒来,床单上湿湿的一片,而感到好奇。于是,他回忆夜里所做的梦,好像是和一个女子“亲热”了,而似乎又记不起她的模样…“春梦”泛指和“性”有关的梦,做梦者在梦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性体验”,二档产生性高潮的时候,就会发生梦遗(遗精)。 也许这位大诗人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候身体发育而对“性”还朦胧而产生可笑,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了掩盖自己对性生理的无知,特意还用上了遣词排句,让诗更加的朦胧而产生意境,这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唐朝大诗人可爱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