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翻开一本画册,那是一幅风格朴素的油画;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一位头戴白帽、长髯飘拂的老人,正在驾马犁田呢。 爷爷说:“这是俄国大画家列宾的油画。你们知道画儿上这位老农夫是谁吗?他就是俄国最着名的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他下地犁田并不是摆摆样子。中年以后,他坚持自己担水劈柴、干农活,还学会做靴子呢。他缝制的牛皮靴,连老靴匠看了也赞叹不止。 这事儿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并不新鲜。可托尔斯泰却是小说巨着《战争与和平》的作者。他本人出身贵族,是世袭伯爵,家里有的是仅仆。——他干嘛要自讨苦吃呢?待会儿咱们就会说到。 咱们就从托尔斯泰的童年说起。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在离莫斯科二百公里的亚斯纳亚·波里亚纳庄园。他家是名门贵族,父亲尼古拉伯爵是个退役中校,母亲是位公爵家的千金。 然而托尔斯泰一岁半时母亲就去世了,九岁时父亲也死了。几个孩子成了富有的孤儿。他的姑母—— 一位远在喀山的贵妇人,成了他们的监护人。他们也因此搬到喀山去住。 托尔斯泰从小上学,功课很糟。十六岁时,他勉强考进喀山大学,先是学语言,因考试不及格,又改学法律。——这倒不是因为他脑子笨,而是他心不在焉缘故。 像一般的富家子弟一样,他对上流社会的生活很感兴趣,今天去赴宴,明天去跳舞,哪儿还有心思念书呢。最终他退了学,回到亚斯纳亚庄园去。 在庄园呆了四年,他依然没有固定的生活目标。渐渐的,平静的生活让他厌倦了,二十三岁那年,他跟着大哥尼古拉上了高加索前线,当了一名炮兵军官。他先后参加了讨伐高加索山民以及抵抗英、法、土耳其军队的战斗,打起仗来十分勇敢。 然而不打仗的日子似乎更多。于是他便埋头读书,也练着写一点儿作品。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便打算写几部小说。先写了《童年》,主人公是个貌不出众的贵族儿童,却有一颗敏感的心,喜欢思考,常常用心灵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一切…… 稿子寄给了《现代人》杂志。由于没有把握,托尔斯泰连名字也没署。《现代人》杂志的主编涅克拉索夫读了小说,立刻感觉到:这又是个大手笔!他马上写信给托尔斯泰,主张他用真名发表。 托尔斯泰受到鼓舞,此后又接连写了《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作品。——这位用心不专、朝秦暮楚的贵族青年,终于在高加索的战火里,骑着战马走上了文坛。” 《哥萨克》里有自己 高加索的雄浑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中篇小说《哥萨克》,便是以高加索的哥萨克村庄为背景的。 贵族青年奥列宁厌倦了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荒唐生活,带了仆人到高加索去从军。在哥萨克村庄里,他爱上了俏丽矫健、带着野性的哥萨克姑娘玛丽亚娜。——姑娘其实已经有了未婚夫,小伙儿叫卢卡什卡,是哥萨克中的人尖儿,勇猛剽悍,还因打仗勇敢得过奖章呢。 接触多了,姑娘也喜欢上奥列宁。奥列宁爱高加索的一切,打算加入哥萨克籍,就在这儿安家落户了……可突然发生了意外,卢卡什卡作战受了伤,危在旦夕。 姑娘悲痛欲绝,她见奥列宁去找她,便哭喊着:“一个哥萨克被打死了……走开,讨厌的东西!”——奥列宁终于明白了:他永远是外人,没法子融入到当地的民族中去。他伤感地离开了村子,没人给他送行…… 看得出来,奥列宁便是托尔斯泰自己。这个贵族青年厌倦了贵族生活,喜欢大自然的朴素与宁静。小说中描写了高加索终年积雪的群山,时缓时急的河流,苍茫的原野林莽和令人陶醉的民俗民风……自然和谐、归真返朴,日后成了托尔斯泰全力追求的崇高境界。 《哥萨克》是作者离开高加索七年之后发表的。这七年里,他回到彼得堡,结识了一大批文学家。大家对他的才气大加赞赏。有人还半开玩笑地预言:这个小小军官会把我们大家都挤掉的! 然而有一阵子,托尔斯泰对文学不那么热心了。他觉得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改善农民的悲惨生活。 要达到这个目的,第一步是要办教育。他动手在自己的庄园开办了一所农民子弟学校。以后又在周围村庄开办了几所,还请来一些大学生来当教师。他自己还亲自出国考察教育。——托尔斯泰对教育的兴趣一辈子都没改变。他甚至说过:“跟写作相比,我更喜欢办教育。” 三十四岁那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妻子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名叫索菲亚。托尔斯泰的写作兴趣此时又高涨起来。《战争与和平》这部大书,就是在婚后动笔的。 《战争与和平》:炮声惊动四大家族 十九世纪初的十几年里,欧洲战火不断。开头是俄、英、奥、普结成反法联盟,跟拿破仑作战。而拿破仑没被打倒,反法联盟反倒土崩瓦解。这以后。俄国跟法国订立了和约,赢得了一段和平。 到了1812年,拿破仑亲提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先后在斯摩棱斯克和波罗金诺展开大会战。俄军则主动放弃莫斯科,让拿破仑得到一座空城。 时值冬天,天寒地冻,又没有粮草,法军只好狼狈撤退。拿破仑逃出俄国时,只剩下两万残兵败将。——《战争与和平》就是以1805年到1820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写成的。 小说集中刻画了俄国上层社会四大家族的一系列人物活动。先说说包尔康斯基公爵这一家吧。老包尔康斯基是一位正直刚强的勋臣,如今退休在家。 他的儿子安德烈公爵年轻英俊,才智过人,性格坚强孤傲,可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如今他的妻子丽莎怀着身孕;可大战在即,他要到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帐下去当传令官,只好把临产的妻子送到乡下,托老父亲和没出嫁的妹妹玛丽照顾。 另一个家族是罗斯托夫伯爵这一家。老伯爵人很好,对待庄园里的农民也很和善。不过他不善理财,经济走的是下坡路。他儿子尼古拉是个军官,还没成家。女儿娜塔莎天真纯洁,年纪还小。一家人倒也和和睦睦。 别祖霍夫伯爵则是个大富翁,家里有四万名农奴、几百万财富。不过小说开头时,他已经病危。由于他没有正式继承人,所以听到消息,凡是沾亲带故的,全都涌到他的客厅里,想从遗产里分点儿好处。 然而老头儿一死,遗嘱公布,大伙全都瞪了眼儿:老伯爵早已把私生子彼尔立为嫡子,让他继承了全部家业! 彼尔是个又高又胖的青年,从小在国外受教育,如今刚刚回国。他笨嘴拙腮,不善应酬,说话行事也不合时宜;加之意志薄弱,整天跟一伙公子哥儿混在一块儿,虚掷光阴。安德烈跟他不错,常常劝他。因为安德烈知道:彼尔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还有库尔根公爵一家。这位公爵跟别祖霍夫是远亲。别祖霍夫临危时,他的小算盘打得最响,结果失望也最厉害。——不过他很快就有了新目标。他把彼尔请到自己家里去住,还为他在宫廷里谋了个差使。 库尔根有个女儿爱伦,长得挺美,可为人轻浮;彼尔对她并没好感。后来老库尔根硬是把彼尔和爱伦捏合到了一块儿——他是看上波尔的百万家私啦。 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是个浪荡公子,最会挥霍胡闹,自己有了妻室,还到处追逐女人。这家子,没一个好人! 战火中的爱恨情仇 这是1805年,俄法战争打响了。安德烈和尼古拉都上了前线。在奥斯特里茨战役里,法军发起猛攻,俄军兵败如山倒,眼看着军旗也倒下去了。身为传令官的安德烈跳下战马,举起军旗,高喊着“乌拉”,冲向敌军。俄军这才停止溃退、转而进攻。可是,冲在最前头的安德烈却倒在了田野上…… 家里头,安德烈的妻子丽莎正难产,已经昏死过去了。在这以前,谁也不敢把安德烈的死讯告诉她。——可是突然间,一辆马车却把安德烈送了回来:原来他竟没有死!一家人的激动劲儿就别提了。 然而孩子生下来,丽莎却死了——仗打败了,自个儿差点儿送了命,妻子又去了。安德烈一下子变得消沉了。 心里厌倦战争,可战争偏偏又来了。安德烈不愿再上战场,便胡乱在后方谋了个差使,把多半心思放在经营庄园上。 彼尔这会儿也在自己的庄园里搞改良试验呢。他已经跟爱伦分了手。原来风流的爱伦婚后又跟彼尔的酒肉朋友朵罗豪夫拉拉扯扯,彼尔忍无可忍,提出决斗。彼尔在决斗中打伤了朵罗豪夫,报了仇。他把财产分一半给爱伦,自己就回到乡下,埋头搞起社会试验,打算改善农奴的生活。然而那效果并不怎么好。 以后安德烈结识了罗斯托夫伯爵的女儿娜塔莎,两人渐渐有了好感。安德烈已经盘算着向姑娘求婚了,他的爹爹包尔康斯基公爵却反对这门亲事:一个穷贵族的女儿能有多少陪嫁?没法子,安德烈只好推迟了婚期。——可这样一来,却让阿纳托尔钻了空子。 阿纳托尔就是爱伦的那个风流哥哥。有一回他在戏院里看见美丽的娜塔莎,便缠上了她。天真幼稚的娜塔莎相信了他的甜言蜜语,于是写信给安德烈的妹妹玛丽,要跟安德烈解除婚约。 这会儿安德烈刚好不在国内。就在娜塔莎准备跟阿纳托尔私奔的时候,彼尔及时揭穿了这个浪荡公子的真面目。——娜塔莎自知受了骗,又干了对不起安德烈的事,愧悔交加,差点儿自杀。 安德烈从国外回来,听到这事,咬牙切齿要找阿纳托尔报仇。他一路追踪这个坏家伙,却总是被他溜掉。 以后安德烈再次加入老上司库图佐夫的幕府,准备迎击入侵的法军——这一回,他终于找到了阿纳托尔,是在战地医院里。安德烈因再度负伤送到这里来包扎,阿纳托尔就躺在旁边一张病床上,因受伤被锯掉一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