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性情多疑,一生杀人无数。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像曹操这样的大人物,杀人的理由却很好笑,也很特别,诸如“梦中杀人、酒后误杀”之类的,就是曹操的独创和惯用的伎俩。小孩子都不会相信的事情,一向以英明自居的曹丞相却是反复使用、乐此不疲。
难以想象,如此英雄睿智之人,竟然也会为了掩人耳目,自欺欺人。
其实,这也不能全然责怪曹丞相,做的就是这样的行当,淌的就是这样的浑水。这些在外人看起来极其荒唐的行为,对曹操来说却是极其正常的本能反应。处在那样的历史关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如此曹操恐怕早就没命了,哪里还有一统北方、独霸中原的宏图大业呢。
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假,但汉末的遗老遗少和一般的军民人等,又有多少人不是把曹操当作国贼来看待的。对此,曹操自然是心知肚明,时时提防。因为常常要面对不时飞来的“冷箭”,所以让曹操本就多疑的内心,更增添了几多凝重,几层隐晦,做起事来也就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曹操杀人虽众,但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把一代名医华佗也给杀了。从此,世间少了一代良医,却不知让多少百姓为之丧命,即便是自己的儿子曹冲也未幸免于难。想曹操胸怀天下之人,当然不会不知道,从来医者仁心,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大多数医者是不会关心政治的。那么,曹操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做出那些冒天下人之大不韪的事情来呢。
其实,最终杀死华佗也是曹操始料未及的。至少,也不应是曹操最初的想法。本来曹操有个头痛的老毛病,不时发作,后期越发沉重。情急之下,才把华佗请到军中为曹操医治。或许就是古时医学知识尚不够普及的缘故,当华佗提出先引“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毒”时,曹操顿时就起了疑心,首先想到的就是,华佗来杀自己的。
古时候,医学尚不够发达,医生多偏重于内科。之所以华佗被称之为世之良医,就是因为华佗是地地道道的“外科大夫”。令人称奇的是,华佗已经发明了麻醉药,像他说的那个“麻肺汤”,应该就是手术之前采取的麻醉措施,只不过比现在的麻醉药逊色一些。尽管如此,华佗麻醉技术已经是相当先进了。当年,为东吴周泰医治刀伤、为荆州关羽“刮骨疗毒”皆有赖于此。
遗憾的是,曹操虽身在政治高位,并不能理解一个医者的轨迹和职责。曹操关心的是政治和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当然知道,华佗游走四方,与东吴和西蜀皆有联系,今来行此大手术,谁知道是不是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呢。这种疑虑,一方面源于对医学知识的匮乏,而另一方面则源于心重多疑的本性。而似乎是后者,更能促使曹操下定决心除掉华佗。很显然,就是华佗那句“以利斧砍开头颅”的话刺激了曹丞相。此语一出,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以前的一段惊险往事。这段往事,从来就是曹操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心病”。这个“心病”,就出在同是一代名医的吉平的身上。
吉平,原本是宫中的一名太医,论其学术地位与华佗不相上下。只不过,华佗主攻外科,吉平却专注于内科。不巧的是,这个吉平也曾为曹操看过头痛病。但显然,吉平不比华佗——闲云野鹤,济世救民。这个吉平不仅精通医术,而且还相当关心政治。当年,国舅董承等人奉汉献帝“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因中途变故,刘备、马腾相继离开京城。董承力单势孤,一筹莫展。于是就与吉平在自己家中饮酒,几经试探,获得信任。最后,吉平献计,以为曹操治头痛病为名在药中下毒。但由于做事不密,董承家奴及时告发。曹操将计就计,将吉平招来,一番严刑拷打之后,将吉平杀死,董承等人皆被灭族。
从此以后,曹操的这个“心病”也就烙在心底了。曹操心里十分清楚,虽然位高权重,但并不足以服众心,想杀自己和要杀自己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因此后来也就有了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比如“梦中杀人”就是曹操为了警示众人而采取的一种搞怪的办法。
如今头痛病急,华佗却要以“利斧砍开”,这就让曹操很自然就想起了当初吉平的那一幕,这让他如何能不疑心呢。果不其然,曹操不顾众人的反对,终于将华佗下了大狱,不久就下令将华佗杀死了。
世上疑难杂症不少,唯独“心病”最难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