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语文教育研究丛书”最近出版。其中《语文课改调查报告》(温儒敏蔡可主编),是语文所在全国招标的9个有关项目结项报告的汇集。如下是我为该书所写序言:
语文新课程实施,也就是课改,已经走过十多年了。对课改有各种评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承认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得到普及,语文教学原本有的一些问题被激活了,课改在艰难的跋涉中前进。不少学校的探索已经为语文新课程趟出了可行之路,积累了经验,也面临不少困扰与问题。应试教育的局面依然严峻,语文教学有些偏向仍未得到纠正,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文减反增了,对新的教学理念,很多老师既欣赏,而又感到无奈。对语文课改的成效恐怕不能高估,但毫无疑问,课改的方向要肯定,对课改要坚持和补台。再难也不能走回头路。当务之急是要认真总结十年来课改的经验,正视那些老的、新的问题,包括可能短时期难于解决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些科学的研究。这些总结不应停留于一般的经验描述,也不止是向上的汇报,应当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能把课改问题提升到教育科学的层面,前提就要有调查研究,摸清楚情况,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清醒的理论参照。当前课改的实践经验以及所需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和生长点,也是研究的“归宿”:我们的研究终究还要解决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推进学科的发展。我们总是听到太多对语文教学的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某个热点争论或炒作,这或许与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有关,谁都插得上话。但认真研究会发现,这些周期性的争议和炒作对于语文学科的建设并没有多大的推进,往往还可能会拖后腿。其实语文学科的学术性很强,改革难度也最大,现在重要的不是去争论,不是只是提印象式的、情绪性的批评与设想,而是让一部分专家和一线的教师坐下来,认真做一些调查研究。
语文界不缺文章,不缺所谓的流派主张,缺的是科学的发现和切实可行的建议。现今关于语文课程和教材的讨论非常多,许多意见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难于“聚焦”。翻开各种语文刊物,课改的文章多如牛毛,可是绝大多数仍然停留于经验描述,通常就是观点加例子,很少有严密细致的量化分析与科学的论证。课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停留于经验层面,光是靠观点加例子的争论,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学中文出身的老师,长处可能在感性,会写文章,短处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训练。所以语文课程改革的确任务很重,除了激情,还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特别需要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
近年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持续关注有关课改的基础性研究,强调实事求是,不搞“主题先行”,我们把这种调查研究称之为 “非指向性”调研。我们试图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搞清楚当下的教育教学现状,为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专业的支持。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语文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就是北大语文所的成果之一。这是在《课堂内外》杂志社资助下,由北大语文所面向全国招标,从中选出的9项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调查结项已经有一两年时间,现在才汇集出版,不过也不算迟,这些调研所显示的当下语文课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这里略加概述,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师资成为制约农村课改实施的关键问题。语文所的调查有多项与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课改有关。课改十年,争议最大的恐怕是两极分化问题。没有农村的课改是不全面的课改;农村的教育面貌没有本质改变,课改也很难说成功。调查表明,师资仍是制约农村课改推进的重要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查研究”(主持人王朝霞)样本涉及内蒙古11个盟市的135所城乡学校。调研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对语文课改基本了解,但大多数教师认为新课程的培训不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他们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认为通过观摩与交流有助于自己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与研究水平。然而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每天的工作状态是早出晚归,班额超大,课时超标,兼任班主任,职业生涯疲惫不堪,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和补充。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状况县域考察”(主持人蔡可)的调研中,这一问题也突出存在,尤其是在乡镇,中心校、教学点已经成为制约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在县以下的乡镇区域,教师负担过重,收入普遍偏低,工作生活条件急需改善。首先,大班额、寄宿制带来工作量的增加,其次,在课改新的质量观下,教师面临着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工作量上不断做加法,调研中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加班2小时以上的教师达到了62%。教师不适应、办学条件薄弱、专业支持不到位、课程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已将农村教育置于生死存亡关口。而“青海省中学语文教学状况及改革研究”(主持人赵成孝)的调研显示,西部地区的师资问题尤为严重,教师的地区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在县乡一级甚至教师严重缺编。由于扩招直接关系到经济利益,师范专业的收费比起其他新设专业来低将近50%,各个学校对师范专业积极性不高。新专业的急剧增加影响到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新进教师的整体质量水平。其实说到底,课改就是想办法提升一线教师的水平,包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只要老师有水平,他们就有办法去切实改进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水平的老师总还是能够有所超越,懂得必要的平衡,可以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扼杀兴趣,而不至于完全屈从现实。他们懂得如何稳步推进课改。调查也足以说明,现在推行“国培”计划是必要而适时的,这是带动课改的大好时机。
(2)应试导向的评价机制和专业支持匮乏,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课改的实施虽然存在着一些条件性的制约,但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正在实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内蒙,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比较了解,比例分别为:95%、89.74%、80%。有意思的是,王朝霞发现,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师比较认同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中语文教师还没有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更加注重知识的讲授;随着学段的上升,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和信心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终端评价,始终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考试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与解题技巧,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体差异;考试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试评价功能错位,考试后给学生排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为此,王朝霞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课改发展性评价考核体系来考核学校;学校领导也应制定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性标准体系来考评教师。赵成孝对青海省一所重点中学和青海师大的三所附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你认为以下选项哪些切中语文教学之痛”问题中,选择“使学生想象力僵化”的占到56.45%。这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标准化试题和标准答案的存在,教师会不自觉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看似正确无误的答案,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熏陶以及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最为宝贵的主体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引人关注的还有39.52%的学生认为课程改革“应围绕考试和大纲展开”,说明考试成绩依然是学生关注的焦点。
蔡可在江西、河南两省县、乡的实地调研、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伴随着课改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学生接受,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例如课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偏差表现为受应试影响,教学简单变为知识点分析、脱离文本的机械记忆、忽然真实情境运用,甚至以“考点”贯穿课堂教学,谈不上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面对严峻的形势,教师培训工作责任重大,教师们也普遍表示出对于获得更多更好培训的强烈愿望,但如果内容一味“凌空蹈虚”,或是像十年前只进行理念冲击,将很难收到实效。在江西龙南县的调研中,针对培训是否有收获的问题,竟有高达43%的老师认为没什么收获;教师的培训模式决定着未来的课堂形态,教师培训形式也相对呆板,需要创新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参与、注重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地方能力建设;教师在岗专业发展制度更是有待深化,地方专业支持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三)学生阅读缺乏有效指导,教师自身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听说读写,阅读最重要,阅读教学称得上语文教育的第一要务。而阅读教学是否成功,不能只看课内,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的,只能说是半截子的。这批调查对学生的阅读状况很关注。“北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主持人张杰)课题组对北京市19个区县的部分中学生和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调研显示出中学生的阅读缺乏有效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主要是依据自己的兴趣、课内学习需要、同学间和媒体的推荐。老师推荐排在同学间相互推荐之后,家长推荐的更少。不仅如此,受社会上阅读材料肤浅化和娱乐化趋向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轻松的、消遣性强的课外读物或网络阅读,对经典名着的兴趣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高中生教辅的阅读占较大比例。调查认为,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支持和指导不足制约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中学教师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除去“职业性阅读”,或者纯粹就是为了备课的阅读,几乎很少时间与精力去自由读书。自己都没有阅读兴趣,那就很难让学生喜欢阅读。为此,调查认为,要为教师最大限度减负,为教师提供有保证的读书自修时间,多为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和人文关怀。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现状分析”(主持人靳彤)课题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抽取了11个样本班级进行了相关调研。凉山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语阅读能力基本达标,但在需要综合各种信息作出推理或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时表现出较明显的不适应性,形成解释和作出评价的能力稍弱。另一方面,调研显示中小学生阅读的城乡差异显着,城市学生阅读能力整体上远高于农村学生。即使在北京,城区和郊区也差距明显。张杰的调查还显示,农村校学生有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但他们的课外阅读资源严重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