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集中说邢夫人及其相关事件,再次被冠与“阴谋论”的帽子。这个帽子其实我早戴过了,我论述贾母和王夫人关于宝黛钗婚姻争斗的时候,分析金玉良缘阴谋的时候就荣幸的获得过这一称号。那其实是一叶障目的看法,相信把我全部文章看过的朋友是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好了,邢夫人的论述可以告一段落了。再度回到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形,我相信,经过这样一番分析之后,我们看林黛玉初进贾府,就不会只看到莺歌燕舞了吧?
今天说点温馨的,不是我矫情,也是今天才发现的,原本是要说贾代善贾母如何在两个儿子之间搞平衡的,但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就插个队,先说了。
我也是把断断续续的关于林家的叙述凑合起来才发现的,原来,曹雪芹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整个《红楼梦》中最温馨最温暖和最慈爱的家庭,这个家庭,就是林如海和贾敏家。
我们看小说中的所有的家庭,几乎都是有缺憾的。贾府?那些阴谋不吓死你!包括贾宝玉家,贾宝玉虽然深得母亲之爱,但这爱本身就是霸道的,还有父亲贾政对他的恨,并不完满。贾琏家、贾赦家、贾珍家,就更甭提了。其实真正完满的家庭,早在第三回,曹雪芹就呈现给我们了,那就是林黛玉家,如果贾敏不死,林如海不死,林黛玉的弟弟不死,林家,其实就是《红楼梦》里的模范之家。
第二回: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 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 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我们可以再次分析一下这段话,表面充满了荒凉无奈,但却也温馨温暖,已经有相依为命之感。其时林如海乃皇上钦点巡盐御史,一个高官,列侯世家,竟然有如此人生情怀,难得!可见林如海贾敏并不是一般的势利之徒,把世间富贵看得多么的强烈,反而更注重骨肉亲情,难得!
同时,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再次涉及林如海之早夭之子是不是林黛玉胞弟即贾敏所生?看原文,何谓“夫妻无子”?何谓“假充养子之意”?如果这个孩子不是贾敏的,林如海可能有荒凉之叹,何以要牵涉到贾敏?如果此子不是贾敏所生,自然有此子生母悲痛,贾敏不过是名义上的大妈,恰如王夫人之于贾环,贾敏遗憾可以,伤恸可以,但绝不会遗憾伤恸如斯?甚至到了要借林黛玉来打发悲痛的时光,这是真正的丧子之痛啊,非亲母,如何得来?
我想说的是,林黛玉的弟弟死后,不仅仅是林如海,还包括贾敏的悲痛,以及行文里的弟弟死后所谓“夫妻无子”,所谓“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都强烈的暗示我们,这是贾敏的孩子,是林黛玉的胞弟无疑。
从这一段,我们看到的是林如海贾敏夫妇在儿子死后,加倍回报在女儿林黛玉身上的爱。所以,当时年方六岁的林黛玉是幸福的,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她承接的是父母双方浓浓的爱意。
而林如海和贾敏对于林黛玉的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林如海贾敏对于林黛玉是难以割舍不放弃不舍弃的爱。
第三回,林黛玉自己说的: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 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 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在那个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孩子,从会吃饭起就开始吃药,从未间断,还是女孩,有些父母是会放弃的。林如海和贾敏非但没有放弃,反而加倍用心,“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花多少钱多少精力不说,重要的是令人沮丧的“皆不见效”。这是可以让人绝望的,不是吗?这个时候,有癞头和尚来度化林黛玉出家,林如海和贾敏“固是不从”,坚决不同意,这样的爱,古今父母也是少见!妙玉的父母就同意了,这是鲜明的对比。那怕林黛玉在父母跟前,病永远不会好,父母也不舍得把女儿拿去出家,这是一种何等样的爱!?是一种不放弃不舍弃的爱。
第二,林如海贾敏对于女儿未来的安排。
这是一条隐线,说明白了,就没意思了。需要仔细体会。我相信,贾敏在临终之时,已经和丈夫林如海商量好了,该怎样安排林黛玉。甚至贾敏知道,自己死后,夫妻情深,林如海断不会再娶。那就是,把林黛玉的一生交付给外婆贾母,由母亲来代女儿安排女儿的女儿的未来,其实这个时候,贾母已经有把林黛玉许配给贾宝玉的意思了,虽然外婆尚未见过外孙女,但那又如何?这都是贾敏的谋划。不然贾府不会早早来接,林如海不会如此坚决的送走女儿的。这都是事先商量好的。
第三,贾敏对女儿林黛玉的谆谆教诲都是围绕贾府生存的。
这一点,我已经说过了。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就四次提到贾敏教给林黛玉贾府主要情形及基本生存技能。这一点是和上一点密切相关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
第四,贾敏和林黛玉母女情深。
贾敏病重,年幼的林黛玉亲自侍奉于病榻前,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来说,殊为难得,母女之情,感天动地。母亲病逝,林黛玉居然也病倒了。这样的母女情,难得!
第五,林如海和林黛玉父女情深。
父女临别,林黛玉不舍,林如海的一番话,说得哀婉动人,非有大感情,说不出来。请看: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 :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林如海对女儿说的话,请注意,对一个七岁的女儿说的话,已经把自己一生的打算都告诉女儿了。这里的狠心,表现的却是柔情。
第六,林如海高度重视林黛玉的读书教育问题。
贾敏死了,林黛玉悲痛,不想读书,林如海坚持让林黛玉守制读书,原文: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 . 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 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按照很多人的理解,不过就一个女孩子,念不念书有啥关系,可是我们看林如海,对于女儿林黛玉的教育,何等重视。
第七,林如海高度关心林黛玉的健康。
第三回,一句话: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
我们想想,那个时代,一个高官,却对于女儿的起居饮食如此上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父女情?
好了,说了那么多了。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叙述,我们是可以基本还原林黛玉的家庭了。这是一个难得的慈爱和谐的家庭,设若弟弟不死,母亲不死,夫妻恩爱,父慈子孝,高贵风雅,林家无疑是《红楼梦》最幸福的家庭!
可惜,这样一个幸福家庭,早在《红楼梦》开始的时候就陨灭了,把一个从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抛到贾府这个风险之地,悲剧,似乎早已经注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