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读《且以永日》有感:琴声已散,弦犹微振

时间:2013-10-10 16:16来源: 作者:如人饮水 点击:
十年前,还是《萌芽》大行其道的时代,那年暑假将至,同班同学委托千里之外的笔友从外面寄回两本书(县城太小,根本买不到像样的文学书,更别提所谓的畅销书了),我记得很清楚,其中一本是《告别薇安》,另一本是《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这两本书被全班爱

 

  十年前,还是《萌芽》大行其道的时代,那年暑假将至,同班同学委托千里之外的笔友从外面寄回两本书(县城太小,根本买不到像样的文学书,更别提所谓的畅销书了),我记得很清楚,其中一本是《告别薇安》,另一本是《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这两本书被全班爱好“文学”的同学一一传阅,翻成了烂菜叶子。那一年杂志上介绍安妮宝贝的原名叫励婕,而路金波一直用着笔名李寻欢。
  其实那两本书写了什么十年后的我真的不记得了。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翻开那两本书尤其是《告别薇安》时扑面而来的异样感受。和我一样受了十多年传统应试教育的中学生,每篇命题作文的开头都恨不得写下“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第一次看到那样的文字时是惊诧兼惊喜的。好像一不小心闯进了一扇陌生的门,满心疑问,眼神懦懦。
  正是青春蠢蠢欲动的时候,悠长的暑假向来是吃吃睡睡没心没肺,但读着那两本书的暑假怎么看都是与以往有点不同的。(没办法,谁让全世界所有的骚年都无师自通地懂得什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之后我成了坚定的《萌芽》爱好者,但不是安妮宝贝爱好者。那时的韩寒还不是被打倒的公知,高二退学后发表的《那些事,那些年》幽默诙谐,真诚流露;那时的郭敬明还叫四维,《幻城》最初是一个中篇,没注过水,字句惊艳;那一年的殳俏还不写美食,那一年的蔡骏也不写悬疑,那一年的那多写了很多狗血的三国……那一年的《萌芽》风格迥异,惊喜连连。
  后来我大胆模仿,积极创作,把练笔本上的小说处女作热忱地抄到400字的方格纸上,抄了10多页,寄给《萌芽》。再后来,过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我都快忘记做过这件事了,那篇小说竟然诡异地发表了,而且是在我18岁生日当天。
  我小范围地红了,还挺得瑟。
  所有认识我的人,见我的第一句话都是:“喂,你拿了多少稿费啊?”
  答案是225元。其中一半拿来豪爽地请客了。
  事实告诉我们,太过得瑟是不行的。结果那一年高考我落榜了。心高气傲地报了帝都某所不咋地的一本,分数线竟然暴涨了39分,甩出我半条长安街。
  复读的时候心情郁郁,放学后总跑到县城的租书店里,恍惚有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感觉。作为一个堕落的复读青年,我读的不是鲁迅,而是金庸。读完了所有能借到手的金庸之后,有一天,我骤然翻到了安妮宝贝的第四本书《蔷薇岛屿》(还是本盗版的)。
  大概是那时百无出口的郁闷情绪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某种共鸣,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家道骤然中落,横生变故,从前的无忧无虑果断打上了句号。——人总是有一夜长大的时候,如果不在感情上,就在前程上。
  总之从这本书开始,突然喜欢上了她的文字。还把其中诸多片段,抄在一个小黑皮本里,随身携带了很久。迄今还记得一句:“只是为了寻找一点点温暖。就这样不断地告别。始终找不到自己心中幻觉的东西。他们就像旅行夜车上的乘客,起起落落,失散在未曾天亮的村庄。”
  此后我到武汉读大学,2004年的《二三事》、《清醒记》,2006年的《莲花》,2007年的《素年锦时》,都一一细读过。在这些文字里,渐渐体会到一个人成长时种种幽微的挣扎和转折。当然,也有某种自矜自持、一以贯之的腔调。
  很多时候书对人而言只是一种临时陪伴,类似备胎,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你最初依赖过它的,将来强大了,随时有可能鄙弃。这就是感情不对等的无情,所以写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其实始终是有隔膜和猜忌的。大概是那时没人跟我谈恋爱吧,又自卑又孤单,而安妮宝贝恰好适合这种时候来读——你看,这个世界上比你孤单、堪称孤绝的人多得去了。
  作为一个有着庞大读者群的作者,安妮宝贝吸引一些读者的同时,也一直在冒犯一些读者。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热爱马尔克斯。
  一天下班,走进新开通的地铁八号线二期,还是沿着刚摸索出的最短换乘路线回家。这一天唯一的不同,是没拿出手机看刚到的手机报,而留心观察了一下身边经过的人。
  八号线上,我看到一个俊朗的高个男人坐在座位上,双臂肘着腿,若有所思的样子。他左手无名指的戒指露出一道耀眼的白光。那枚戒指样式简洁、簇新,他的手指修长、好看,应该新婚不久吧?
  二号线上,两个年近五十的中年妇女在讨论内蒙某个与俄罗斯相邻的城市,其中一人说秋天沿着国道一路开过去,看到的都是人间最好的风景。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眼里流露强烈的满足和幸福。
  六号线上,满身灰尘的农民工在门口守着一台沾油的机器,开门的时候,避让到角落,尽量不让拥挤的人群碰到机器或他。他最后一个下了车,我在他之前一步,看到他拎着沉重的机器出来时脸上的笑容。
  生活与生活原本没有什么不同,是人心令其两样。你若无心,它就钝重;你若有心,它就柔美。你与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不会相遇。相遇的人之中,绝大部分就是这样一期一会,死不复见。
  我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写得太多,写糊涂了。我想表达的绝不是十年后,路金波不写书了,韩寒被方舟子拉下神坛,郭敬明当起了新晋导演……这些人的文字早已不复阅读,安妮宝贝还断断续续地读着。
  如果哪一天不读了,就借用《眠空》中的一句话告别吧:
  琴声已散,弦犹微振。
  此刻道别,相逢何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半封建的晚清

作者:吴趼人

  小说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揭露了清朝末年的黑暗现实。“九死一生”是小说主人公给自己的…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