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难测,交朋友千万要小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凡人都爱交朋友。这与原始社会的群居遗传有关——聚则生,散则亡。
所谓的“独行侠”,在外国应是不少,在中国却极为鲜见。大多情况下,只有肚子饿得不行了,才啸聚山林,落草为寇。其实,为的还是那口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多盗寇,唯独少侠客。尽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面,总不乏侠客身影,杀富济贫,救死扶伤。实际上,这只是老百姓的一种情结,或者是一种幻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从来都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侠客。之所以如此命名,或许也就是因为,所谓的“侠客们”在自己酒足饭饱之后,偶尔也会发一次善心,让你吃饱了这一顿,梦想着还会有下一顿!
朋友也是如此,成大事者,无论正义与否,别人的帮衬是必不可少的。
而这个帮衬,很多时候与自身利益有着很大关系。要不,谁会愿意抛妻离子、亡命天涯呢?
孔老夫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时他还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说,来来往往方是朋友。中国的文化有时就是这样,很矛盾,也很有诱惑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角度看待问题,不能人云亦云。或许就是前者,曾经的孔老夫子走到了人家的地盘上,看到人家对自己礼遇有加,才不由自主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个“乐”,可能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孔子的一生,大半都是在周游列国中度过的,不是没人去拜访他,只是到了他家门口的时候,恰好他正在人家那里蹭饭吃。既如此,“来而不往非礼也”倒像是他的真心话。就是因为,有时到了一个地方,也常会找不到人陪自己一醉方休而大发牢骚!
有些跑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朋友。把孔夫子搬出来,的确有些不公!
回归主题,我想说的还是朋友。实际上,朋友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字眼,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只是在过于具体的环境和时间里有时就变味了。吃吃喝喝总还可以,不伤感情,也无关利害。如果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又有些利益冲突的话,相信很多人会把握不住。这么说并不是说世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但像伯牙、子期那样的极为鲜见。因此,后人把朋友分为很多种,我们也无需一一提及。而大致上,无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上的,财散人散;精神上的,生死与共。与交往早晚、时间长短、聚会多寡没有绝对的关系。
物以稀为贵,满天下全是朋友,可能也没有几个真正的朋友。而就是因为真正的朋友很少,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朋友的可贵!
人活在社会中,总有不少的大多数,我们只能说说大多数。想当年,陆谦陆虞候与我们的林教头那是何等的交情,不也是在利益面前变成仇人了吗?想那陆谦本一乡野小子,听说林冲做了八十万禁军教头,就厚着脸皮让林冲帮忙提携。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个人,就因为是同乡,也碍于情面,林冲帮忙给弄了一个虞侯的职务。官虽不大,但终究是混进了官场。人有时就是这样,没当官的时候,也不觉得当官有多么重要。一旦当了官,却无论如何都不想再回到从前了。起初,人生地不熟,陆谦对林冲那是一个感恩戴德,情深意重。要这样发展下去,两人肯定会成为很不错的朋友。但后来的发展,却让所有人出乎意料,眼镜大跌。
谁知道,那个整天喊着“我的爸爸(还是干的)是高俅”的高衙内偏偏看上了林娘子,一再调戏,却好事难成。无计可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林冲的好朋友陆谦,于是赶紧派人去做陆谦的工作。陆谦先是万般不肯,说明还没有完全丧失良知。但一般人往往架不住利益诱惑和高压威胁,在强大的高太尉面前,陆谦的心理天平一下子就失去了平衡。那一夜,这个陆虞候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到底要富贵还是要朋友,要正义还是要不义。最终,道德防线彻底崩溃,良心仁义被丢到了爪哇国。到了此时,也就只能由着人家来安排前程了。最后,搞得朋友家破人亡,自己也没落得一个好下场。
鲁智深也是林冲的朋友,比陆谦认识得晚一些,但人家(鲁达)人品纯正,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仅仅就是惺惺相惜,意气相投。林冲落难,鲁智深为之赴汤蹈火,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林冲于存亡之中。直至林冲病逝,也未离开半步!
伟人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话虽然不假,却也全不尽然。
朋友,一般都是好的。但只要牵涉了利益二字,很难有纯洁到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