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过南京狮子山阅江楼的,无不为其“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姿所惊叹。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历史上合称江南四大名楼,但南京阅江楼实际上是“假古董”。今天人们看到的阅江楼,是2001年新建造的,在此前,阅江楼六百年来是“有记无楼”的。 南京狮子山阅江楼
史载,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挥师东下进攻朱元璋控制下的南京。朱元璋诱敌深入,亲自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一举击败陈友谅四十万大军,为其在鄱阳湖决战中彻底歼灭陈友谅,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所以,朱元璋将狮子山视为福地,于公元1374年下令在狮子山巅“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为建阅江楼,朱元璋曾写过两篇“楼记”——《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详尽地记载了他为何建楼和为何停建的缘由。
缘何建楼?朱元璋在他的《阅江楼记》中有过冠冕堂皇的一番理由:“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按朱皇帝的说法,我建楼并非如以前的皇帝一样是为玩女人,乃“公私不乏,利益大矣”。一为“私”,因“创基于此”以纪念其战功;二为“公”,“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
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停建阅江楼了呢?对此,历史上曾有过多种说法。朱元璋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了两条理由:一是上天忽然显灵托梦给他,责令他不要急于建楼。于是他就诚惶诚恐,不敢违拗上苍之命,把工停下来了。二是经他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做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一事应该缓一缓。作为第一条理由,假借天意是历代帝王惯用的手段,不足为凭。关键在于第二条理由,朱元璋用了很大篇幅阐明了他的深思熟虑,是很值得研究的。
当时,明朝已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今天说的地基。但朱元璋在写了《阅江楼记》又打了地基后突然决定停建,充分表现了他非同寻常的政治睿智和勇气。对建造阅江楼一事,朱皇帝头脑还是非常清晰的,他还想听一听不同意见。朱元璋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自从开始决定建楼一直到快要施工,朝廷里没有一人前来进谏,于是便做了一番尝试,以阅江楼为题,命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以探试一下大臣们的想法。可惜,当时交出的诸多“试卷”如今只留传下宋濂的文章了。
宋濂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参与制定开国典章制度,朱元璋颁发的诏令多出其手。宋濂的《阅江楼记》是一篇奉诏应制之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是,作者又能援引历史上,特别是六朝覆灭的事实,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寓规劝于叙事,当是《阅江楼记》的主旨所在。文章由叙述金陵的山川王气,引出阅江楼的兴建;然后由登此“天造地设”之“伟观”,转入阅江之思;继而由三阅三思,引出对历史陈迹的回顾,对安危系于一江的山川分合的感慨。宋濂写道:“南朝的陈后主所建的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唐代的曹恭王所建造的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道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宋濂是在赞扬“一统之君”,但弦外之音在为皇帝敲响警钟,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疾,而不应为观赏胜景而登临。作者援引古代楼阁的往事陈迹,说明了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教训,更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了规劝之意。
南京阅江楼景区里朱元璋雕像
那时,劝阻建造阅江楼的并非只有宋濂一人。据朱元璋《又阅江楼记》中记载,当时还有一位臣子对皇帝讲过一段话,意思是:从前孙吴据有南方大片土地,虽然奸如曹操忠如孔明都始终不能取得这片土地。一方面是由于有长江天堑,再方面是由于孙权的隆恩厚德,使老百姓受惠不浅。难道他们是借阅江楼的力量拒敌于国门之外吗?!如今皇恩浩荡,遍及天下,人民都心甘情愿地效命皇上,这可以说险要之处已经巩固了,又何必凭藉阅江楼之高耸,扼住险要地区而抗拒强敌呢?!至于把宫室盖得既宽又广富丽堂皇,将亭台阁榭大兴土木,这都不是当务之急。像这样地大兴土木之工,圣贤君主是不干的。看来,当年曲折表意劝阻皇帝建楼的人并非个别。朱元璋终于下决心推翻自己的旨意停建阅江楼,有治国策略上轻重缓急安排的考虑,也有建国不久财力拮据,建楼耗费巨大,国家和百姓难以承受的因素,但其顺从臣意和民意不能不说也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吧。所以,无论如何,在停建阅江楼一事上,朱元璋的政治作为是值得历代执政者效法的。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为了满足炫耀功德和穷奢极侈的欲望,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宫苑。而那些昏庸荒淫的帝王,修建的宫殿则更多、更豪华。商纣王用黄金装饰皇宫,绵延百里,以玉石装饰鹿台,高千仞。吴王夫差用三年时间修筑姑苏台,精美绝伦,耗尽了人力物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关中修离宫三百,关外四百,其中尤以京都咸阳的阿房宫最为奢华,宫殿上可坐万人,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南齐废帝萧宝卷为宠妃建三殿,用黄金雕刻莲花。陈后主所建临春等楼阁,装饰金银珠宝等,豪奢无比。
当然,历朝历代也有一些大臣,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往往引用历史上一些贤明或昏庸的帝王在修建宫苑方面的得与失,进行劝谏。有些帝王听从了劝谏,立刻罢除了修建。后汉明帝永平三年修建北宫,尚书钟离意免冠极谏:正值旱灾不宜新建,明帝赦令停建北宫。后汉恒帝想扩建鸿池,侍中赵典劝谏:鸿池泛滥,农田成灾已有一百顷,如再扩建,这不是在崇尚唐尧、虞舜约束自己的行为。恒帝采纳了他的谏议,停止扩建鸿池。有些帝王,对臣下的劝谏起初虽不愿听,经过臣下反复讲明利弊,最终还是听从了劝谏,停建宫苑。魏明帝开始修建宫室,将作大臣杨阜、中书侍郎镇东将军王基、秘书监王肃等上疏劝谏,魏明帝没有接受他们的劝谏。司空陈群又上疏劝谏:如今吴蜀未灭,将士疲困,再修宫室,何以对敌?魏明帝终于被他说服,消减、节省了宫殿兴建。当然,也有些帝王,对于臣下的劝谏置若罔闻,执意大兴土木。景龙三年,唐睿宗为二位公主建金仙、玉真二座道观,不仅花费了无数钱财,而且强占了大量民宅地,引起朝野强烈不满。不少大臣进谏,唐睿宗就是不听劝谏,执意兴建道观。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大臣说道:隋炀帝广造宫室,用来肆意巡游。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离宫别馆,前后相望。为皇帝所修的道路,都是宽几百步,还在路边种树作为装饰。百姓不堪忍受这无休无止的劳役,互相聚集造反。你们看,到了隋朝末年,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不再属于隋炀帝所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贤明的开国君王,对历代帝王大兴土木修建宫苑的行为都是有清醒认识的,朱元璋亦如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做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一事应该缓一缓。这一“缓”,在他做皇帝期间没有去做,他的后代皇帝也没有去做,一直“缓”了六百年。
今天,阅江楼所在地用地方之力完成了朱皇帝的夙愿,作为旅游事业当是好事。但作为历史遗迹,总觉得缺少了一种政治文化层面的内涵。阅江楼有一副绝妙对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有人说它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写照,但我不知在昭示什么:是六百年后终于“有记有楼”的欣喜,还是六百年来“有记无楼”带给历史的思考?
|